今日末伏:都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养生,过好最后的三伏天!
发布时间:2025-08-09 16:16 浏览量:1
愿大家安度末伏,诸事自在!
2025年八月九日,
农历闰六月十六,
星期六 0:00
正式进入末伏
《管子》有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光阴流转,末伏悄至。
夏日的最后一道热浪,与初秋的微凉悄然交接。
这最后的十天,是季节变化的拐点,更是养生承前启后的关键期。
无论男女老少,都应以坐月子的重视态度来养生。
若能顺应时节,养护身心,方能稳稳当当迈入金秋,收获一份安康。
三忌
一、忌贪凉无度,防秋伤
古语提醒:“末伏秋凉至,贪凉百病生。”
末伏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始生。
人体腠理(毛孔)相对疏松,卫外功能正处于夏秋转换的调整期。
若此时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环境、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易导致寒气入侵。
因此,务必注意环境温度适宜。
空调最好不低于26℃,减少生冷冰饮、瓜果等摄入。
同时,也应对关键部位进行保暖,尤其要护好脖颈、腰腹、脚踝,严防“秋伤于寒”。
二、忌大汗耗津,防秋燥
中医认为:“汗多损阳,津伤化燥。”
末伏时节,人体津液本就因夏季消耗而相对不足。
此时若进行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不仅会加速津液流失,还会连带损伤阳气。
所以,末伏运动的关键在于“和缓”与“适度”。
推荐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运动,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活动。
以身体感觉微微发热、皮肤潮润(微汗)为最佳状态,切忌追求大汗淋漓。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小口慢饮。
三、忌肥腻困脾,防湿滞
《黄帝内经》有载:“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末伏时节,外界湿热之气仍盛。
此时脾胃功能因受湿气困阻,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
若过多摄入高脂高糖(如油炸食品、甜点)以及过于滋腻(如糯米制品、大量坚果)的食物,会极大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
末伏饮食的核心,在于减轻脾胃负担,促进湿邪排出。
应严格限制肥甘厚味,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粗粮、清蒸鱼)。
每餐七分饱,细嚼慢咽,让疲惫的脾胃得以休养恢复。
三宜
一、宜清补润燥,养肺脾
民间智慧:“入秋三分虚,清补最相宜。”
末伏时节,暑热渐退,秋燥初起。
此时进补,讲究一个“清”字,重在润燥养肺、健脾祛湿。
1.首推“三黄”
南瓜: 性温味甘,能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可以清蒸或熬煮南瓜粥。
玉米: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利水渗湿,辅助脾胃运化。建议整根水煮,或与其他蔬菜进行清炒。
柠檬: 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泡水喝能清肺润燥,唤醒食欲。
2.常喝润燥羹汤
雪梨百合羹: 雪梨润肺生津,百合清心安神,加点银耳或莲子更添滋阴之效。
做法如下:取雪梨1个(去皮核切块)、鲜百合20克(或干百合10克)、银耳5克(泡发),加适量清水,文火慢炖30-45分钟至软烂。
此羹能有效润肺生津,清除体内残余暑热,温和滋养肺脾,建议早晚温热食用。
二、宜早卧静心,敛阳气
《素问》中讲:“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进入末伏,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人体气血运行亦需顺应此趋势,晚上10点(亥时末)前入睡至关重要。
此时三焦经当令,是调节全身气机、通行元气和水液的关键时段。
早睡有助于人体阳气顺利内收、归于脏腑,涵养元气,为后续健康打下基础。
睡前1小时应远离手机、电视等电子屏幕的蓝光刺激,避免心神被扰动。
可以选择进行闭目养神,诱导身体进入放松、准备睡眠的状态。
三、宜与友出行,活气血
《华佗传》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末伏虽热,但清晨傍晚已渐凉爽。
此时,与友人相伴进行和缓的户外活动最为适宜,如沿水边散步或游览开阔的园林。
这类活动能温和地活动全身筋骨关节,促进气血循环,尤其有助于改善夏季因暑热久坐可能导致的末梢循环不畅。
同时,在自然环境中行走,配合深长呼吸,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更好地适应季节转换。
三秘诀
一、通风防闷,巧用“秋”燥
末伏湿热依旧,室内易闷热潮霉。
但不同于盛夏的纯湿闷,此时空气中已带一丝“燥”意。
若能巧用天时,开窗通风,除湿自然事半功倍。
尤其上午9-11点、下午3-5点,此时室外风力适中,开窗通风有助于自然风带走室内淤积的湿浊闷气。
同时,可以打开居室相对方向的门窗,形成空气对流通道,加速室内外空气交换。
衣柜、书橱等可以放置装有干燥花椒或陈皮(需定期更换)的透气布袋,防霉防虫。
二、调息怡情,顺应“收”气
《内经》提到:“收敛神气,使肺气清。”
末伏到入秋,天地之气从“长”转向“收”。
人也应调整心态,养生顺应此“收”的趋势。
调息: 晨起或午后,静坐片刻,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内收)。
怡情: 读一本好书,品一杯清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侍弄花草。
这些安静的活动,能怡养性情,收敛夏季外放的亢奋心火。
三、按摩三穴,健脾祛湿
1.丰隆穴
按摩位置:小腿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并做小范围的环形揉动,以有酸胀感为宜,每天3-5分钟。
按摩功效:有助于化痰祛湿、和胃降逆,适用于改善因痰湿内盛引起的腹胀、咳痰、肢体沉重等症状。
2.上星穴
按摩位置:位于头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1寸处(约拇指一横指宽)。
按摩方法:稍用力向下按压,同时轻柔揉动,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摩1-3分钟。
按摩功效:有助于清头目、升举阳气,对于改善因湿浊上蒙清窍或阳气不升有辅助作用,间接辅助祛湿。
3.大陵穴
按摩位置: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指腹点按在穴位上,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并配合小幅度的揉动,每侧按摩2-3分钟。
按摩功效:按摩此穴有助于清心降火、宁心安神、利湿清热,适用于心火亢盛或湿热扰心导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
▽
古语有云:“四时之气,至秋而平。”
末伏已至,养生冲刺正当时。
顺时而养,养的是当下的安稳,更是秋冬的底气。
掌握好末伏养生秘诀,便是握住了安度末伏、拥抱金秋的秘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