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债20万到年卖近300亿,空调界“价格屠夫”的终极翻盘战

发布时间:2025-08-09 21:00  浏览量:1

他是宁波走出来的制造业老兵,白手起家四十年,从一个负债二十万的乡镇小厂,干到掌控跨家电、电力设备、医疗三大板块的实业帝国。

他身上有多个标签:“空调价格屠夫”“鲶鱼型企业家”“敢告部委的民企掌门”。

他带领奥克斯从籍籍无名做到全球前五,又在商海沉浮中闯出三家上市公司。

如今,64 岁的郑坚江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7 月 16 日,奥克斯电气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已是半年内的第二次递表。

对一个在空调行业摸爬滚打近三十年的老将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融资,更像是一场为下半场争取筹码的战役。

01

从财报看,奥克斯的生意并不差。

2024 年,营收 297.59 亿元,净利润 29.1 亿元,海外业务贡献了近一半收入。

但表面的增长掩盖不了两个问题:增速放缓、负债高企。

过去三年,营收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超过 20% 和 40%,但到了 2024 年,营收增速降到 19.8%,净利增速也回落到 17%。

对一个制造业品牌来说,这种放缓意味着行业竞争已进入硬碰硬的阶段。

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常年维持在 80% 以上,高于美的、格力等主要竞争对手。

高杠杆运作并非不能接受,但它要求现金流充足、盈利稳定,否则资金链一旦出现波动,后果不堪设想。

更引人注意的是,今年二次递表前,奥克斯刚刚一次性派发了 37.9 亿元股息,其中郑坚江家族分得超 36 亿元。

资本市场对这样的动作很敏感,有人认为是回馈股东,有人则解读为提前套现。

这不是郑坚江第一次搅动市场。

2002 年,他在业内率先公布《空调成本白皮书》,直言 1.5 匹空调的生产成本只有 1378 元,当时市场售价却是 2500 元起。

紧接着,奥克斯全线降价 20%,逼得同行不得不跟进。

那一年,“空调价格屠夫”的名号传遍全国,奥克斯的销量从几十万台跃升到百万台,首次进入全球前五。

消费者拍手称快,因为第一次感受到空调不再是奢侈品,普通家庭也能用得起。

同行则暗地里咬牙切齿,指责他恶意竞争,甚至有人怀疑这种价格能否维持质量和服务。但不管外界怎么说,这场价格战直接改写了当年的行业格局。

不过,低价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却让企业在利润、研发投入上的空间被压缩。这种打法一旦遇上高端化、智能化趋势,劣势会很快显现。

02

奥克斯的隐患在 2013 年集中爆发。

那一年,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公开质疑奥克斯“挖人、偷技术”,随后双方进入漫长的专利拉锯战。

2017 到 2023 年,格力对奥克斯提起 27 起专利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超亿元。

在家电行业,专利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市场定价权的底气。

败诉意味着奥克斯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确实存在短板,也让它在行业高端化竞争中处于被动。

2022 年,奥克斯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 2%,同期格力是 3.4%,且投入总额相差 60 多亿元。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产品更新速度、能效标准升级和智能化体验上。

对郑坚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失败,也是品牌形象上的打击。价格屠夫的锋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对质量、售后的质疑。

过去两年,郑坚江开始加码研发。

2023 年投入 5.67 亿元,2024 年提升到 7.1 亿元,并在全球设立多个研发中心。新产品必须先过“法律关”,确保不会再在专利上吃亏。

截至目前,奥克斯全球专利超过 2.1 万项,参与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240 多项。

这些数字在业内虽不算绝对领先,但足以说明它正在从价格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不过,补课的成本很高。

研发投入短期难以回收,而市场竞争并不会为你的成长留出时间。尤其是面对美的、格力、海尔、大金等巨头,技术差距缩小只是第一步,品牌认知的重塑才是更长的路。

面对国内竞争的高压,郑坚江把目光投向海外。


奥克斯在东南亚、中东、北美建立生产和销售网络,业务覆盖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海外收入 146.8 亿元,占总营收的 49.3%,几乎与国内市场平分秋色。

这样的海外布局,让奥克斯不再把所有筹码压在国内市场。

一方面,国际业务能在国内价格战白热化时,提供相对稳定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产能分布也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升了整体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部分海外市场,奥克斯已经摆脱了“低价空调”的标签,逐渐向中端性价比品牌转型,为品牌形象打开了新的上升空间。

不过,国际化并非没有风险。汇率波动、贸易壁垒、当地合规要求,都可能成为绊脚石。

2024 年部分中东市场的供货延迟,就让奥克斯损失了几千万订单。

03

观察郑坚江,你会发现一个规律:他习惯用资本手段为战略铺路。

2002 年,他用降价打破价格联盟,获得市场话语权;2011 年,三星电气在上交所上市,为奥克斯的多元化提供资金。

这次港股冲刺,则是为了支撑技术转型和国际化扩张。

他很清楚,制造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资金、技术、品牌、渠道的综合赛跑。IPO 能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国际资本市场的背书。

在制造业老将眼里,价格是最锋利的刀,但它不是万能的。
全球能效标准提升、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提高,让单纯靠低价抢市场的打法越来越难奏效。

IPO 之后,郑坚江需要为奥克斯编织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故事。研发必须持续加码,用技术筑起真正的护城河;海外业务也要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品牌力的塑造;同时,还要控制高杠杆运作的风险,为企业留出更稳固的安全边际。

这是一个与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赛道。

那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国内品牌的价格体系;现在,他面对的是全球巨头的技术与供应链体系。

从乡镇小厂到三家上市公司,郑坚江的故事本身就是中国民营制造业四十年的缩影。

他用一纸《白皮书》改变了空调行业的价格规则,也用一次次跨界和败仗积累了资本运作的经验。

但价格战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新一轮竞争中,资本只是加速器,技术和品牌才是最终的护城河。

二次递表,可能是他生涯的高光时刻,也可能是他在市场规则面前的最后一次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