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封神的佛家绝美偈语,渡了无数人
发布时间:2025-08-09 21:46 浏览量:1
1
方外云山无非幻境,
静中岁月自有长春。
那些看似超凡脱俗、如梦如幻的云山仙境,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在内心宁静、平静淡泊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变得悠长,岁月也如同春天般永恒、充满生机。
人生在世,总不免向外求索。年轻时向往远方,以为云山之外必有仙境;壮年时追逐名利,仿佛繁华深处藏着永恒。然而走得越远,越发现方外的风景不过是一场幻影。
静,不是枯坐,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沉淀。当外界的喧嚣退去,当内心的浮躁平息,岁月才显露出它本来的质地。
一壶茶,一卷书,一盏灯,一个独处的黄昏,这些看似寻常的片段,却可能比远行千里更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深邃。
人生如旅,我们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远方。但或许,真正的归宿,不过是静下来,让岁月在心上,缓缓生长。
2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求,妄情从何起。
世间万物,本无分别。所谓好与丑、得与失、顺与逆,不过是人心投射的影子。
我们总以为外境决定了喜忧,却不知,真正搅动情绪的,从来都是自己那颗起伏不定的心。
烦恼多生于“求不得”。求功名,则惧失意;求长久,则恐别离;求完美,则困于缺憾。
心若执着一处,便如同伸手捉影,徒劳又疲惫。可若放下强求,任来者自来,去者自去,则万事不过浮云过眼,不沾不滞。
人生在世,境遇纷纭,但真正决定苦乐的,从来不是外境,而是内心的取舍。
世界从未为难我们,只是我们未曾放过自己。
3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也越来越短,就像少水的鱼儿一样,我们有什么快乐呢?
我们总以为日子很长。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仿佛时光是取之不尽的井水,于是肆意挥霍,将生命虚掷在无谓的争执、无聊的消遣、无度的贪求上。
直到某天对镜,忽见鬓边霜色,才悚然惊觉:原来每一天,都在向死亡靠近一步。
不要等到大限将至才追悔莫及。栽一株花,读一卷书,陪父母说说话,与孩子看看云,这些平凡光阴里,藏着最珍贵的生命意义。
少水之鱼,当知惜命。与其在将涸的池中徒然挣扎,不如趁着尚有浮游之力,寻向智慧的活水。
须知——来日并无方长,当下即是全部。
4
窗静鸟窥禅,心是主人身是客;
山虚风落叶,天漫绝顶海漫根。
静室窗前,一只野雀停驻。它歪着头,黑豆般的眼珠映着蒲团上的人影。人坐禅,鸟观禅,在这方寸之间,竟不知是谁在度化谁。
"心是主人身是客",这副皮囊不过是暂住的旅舍。可我们总把客栈当家园,终日为这具躯壳添置华服美食,却让真正的主人——那颗本心,蒙尘积垢。
空山寂寂,一阵无由的风掠过,枝头老叶簌簌而落。天空漫过山顶,大海漫过根基,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模糊了物我的界限。
窗前的鸟会飞走,山中的叶会化泥,我们这副形骸,终将归还大地。既知是客,何必执着屋宇的华美?
不如学那山叶,该绿时恣意绿,该黄时坦然黄。毕竟,苍穹之下,我们都是借住一程的远行客。待到风起时,自当随风而去,不恋枝头,不惧飘零。
5
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
山高云浮,月喻本来心。
山的静谧,让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都远离了这片土地。“尘清”,不仅仅是空气的清新,更是心灵的澄澈。
当心灵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便能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宁静。
“水参如是观”,进一步引申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水,是生命之源,它流动不息,却又有着一种从容与宁静。
当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水,就会发现,水的流动就像生命的流转,虽有起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然的状态。
山的高峻,让云彩在山间自由飘荡。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云海翻腾,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豁达与开阔,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
月亮,象征着光明、宁静与永恒。“月喻本来心”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就像那轮明月,本就纯净、明亮,只是被尘世的纷扰所遮蔽。
当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就像月光穿透云层,照亮黑暗,我们也能找到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