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决策者不是一锤定音的神,是让团队在平衡中前进的人!
发布时间:2025-08-09 22:02 浏览量:1
为啥越想做个绝对稳妥的决定,结果反倒越被动?
为啥总想着找到最好的办法,最后却被各种矛盾卡得无法前进?
为啥明明觉得方方面面都顾到了,真要执行起来却处处不顺畅?
不少人觉得,优秀的决策者就得一眼看透本质、一拍桌子就能决策,可真遇到事儿就会发现:
市场在变,人心在变,条件也在变,哪有什么一直管用的最好办法?
真正厉害的决策者,从来不是那种永远能把平衡一直玩得很完美的人。
而是能在变动里找到能踩稳的点,借着平衡把事情往前推的人。
就像走钢丝,不是站在中间不动才算稳,是跟着身子的晃动边调整重心,边一步一步走到对岸。
很多人做决定,第一步就想偏了,总想着一次拍板解决所有问题,盼着有个完美方案能让各方都满意,从此再没波澜。
可毛主席在《矛盾论》里早说过:“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做决定哪有没矛盾的完美?
短期利益和长远打算会冲突,控制风险和抓住机会要较劲,团队稳定和效率提升会拉扯。
你要是一门心思想着消除所有矛盾、追求绝对平衡,最后只会顾了这头漏了那头。
为了稳不敢冒险,机会来了抓不住;
为了快不管风险,步子迈大了容易摔跤;
为了让所有人都满意搞折中,最后谁都觉得不满。
所以优秀的决策者,第一步得先认账:
矛盾肯定一直有,平衡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
不指望一次决定管一辈子,才不会被追求完美捆住手脚。
承认了矛盾少不了,接下来就得想明白:
这么多矛盾,做决定先该往哪使劲?
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着哪头急就先顾哪头吧?
毛主席说:“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优秀决策者不是啥都要顾到,而是能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一堆要平衡的事里,总有一件是当下最关键的,抓住它,做决定的支点就找到了。
比如资源不够的时候,先活下去是核心矛盾,做决定就得往短期能赚钱上靠,别纠结长远布局完不完美;
团队没信心的时候,把人心聚起来是核心矛盾,做决定就得往让人觉得公平、有奔头上靠,别只盯着效率数字;
市场突然变了的时候,快速响应是核心矛盾,做决定就得给灵活调整开绿灯,别被流程完美捆住。
抓不住核心矛盾,就像在迷宫里瞎撞,看着好像考虑了所有细节,其实离目标越来越远。
记住平衡不是平均使劲,是盯着最该解决的问题下功夫。
抓住了核心矛盾,是不是定个标准答案就完事了?
不行,因为矛盾会变,条件会变,今天实用的决定,明天可能就跟不上趟了。
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优秀决策者的平衡智慧,是给决策留下能继续调整的弹性,不搞一刀切。
比如定目标,不能只卡数字,还得看实际难不难、外面有没有变化;
比如分任务,不能只按岗位划死,还得看谁更能啃硬骨头;
比如定规矩,核心的底线要卡死,但执行的时候得允许按实际情况来。
这个弹性不是没原则,是给动态调整留下的预判的余地。
就像调收音机,频率卡太死收不到台,得跟着杂音微调才能听清。
做决定也一样,平衡不是画一条死线,是划一片合理的范围,在范围里跟着实际情况调,才能一直走对路。
最容易犯的错,是把平衡各方当成做决定的终点:“好了,大家都没意见了,这决定就到位了。”
可做决定的本质是推着事情往前走,平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就像开车,方向盘左右打是为了往前开,要是为了不跑偏停在原地,那还不如不开。
毛主席说:“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话用到做决定上,就是说平衡得跟着前进的目标走。
你定的决定,得问问自己:
这能让事情离目标更近吗?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吗?能让大家更有劲儿往前冲吗?
要是平衡成了原地踏步的借口,再周全也没用。
真正的决策平衡,是平衡一点,往前推一步;推一步,再找新的平衡。
就像打地基,每一步找平(平衡)是为了往上砌(前进),砌了一层又得重新找平。
就这么循环着往上走,这才是做决定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优秀的决策者不是能摆平所有事的能人,而是能用平衡推着事往前走的明白人。
先认清楚矛盾少不了,再抓住核心矛盾,给足调整的弹性,盯着前进的目标。
这四点做到了,再乱的局面也能理出个头绪,再难的坎也能一步一步迈过去。
你做决定时遇到过想平衡反而卡壳的情况吗?是怎么找到能往前走的支点的?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心得!
关注我,每天拆解一点做决定里的实在招,咱们一起把做决定这事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