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的守护神——一只来自《山海经》中的“智慧之鸟”灌灌

发布时间:2025-06-18 03:35  浏览量:1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山海经.南山经》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做青丘山,……山中有一种鸟,形像斑鸠,叫声像人们在大声斥骂的声音,这种鸟的名字叫做灌灌,把它的羽毛佩戴在身上,人就不会被迷惑。

01主要特征

根据《山海经》中关于灌灌的记载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外形:体态似常见的鸠鸟,灌灌的外形在《山海经》中未提细节差异,可能暗示其形态朴素无奇。

后世作品根据《山海经》对灌灌外形进行了创作,不少文学作品中灌灌形似斑鸠,体型略大,头颈修长,喙短而尖利,羽翼丰满。其羽毛色彩丰富,有的说全身羽毛呈灰紫色,翎毛尖端为浅红色;也有说通体青蓝色,羽片泛着金属光泽,尾羽修长如丝带,缀有赤金色斑点。

叫声:鸣叫像人呵斥的声音,独特刺耳。这种声音或许被古人视为驱邪警示之音。

能力:佩戴它的羽毛可抵御迷惑(防幻术、清心明志)。这一功能与青丘山另一神兽“九尾狐”的迷惑能力形成对照,暗示此地生物相生相克。

因为它这一特性灌灌还被视为青丘山的守护神,甚至在一些传说中被描述为能够引导亡灵进入阴间的神鸟。

02文化象征

✍ 实用神鸟到祥瑞象征:后续部分志怪小说延续了《山海经》中“佩之不惑”的特性,融合当下社会情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从而让灌灌从青丘的守护神向民间祥瑞转。

如明代《五杂俎》中提及“灌灌羽可辟魇”,将其羽毛的辟邪功能与驱梦魇结合,赋予更具体的民俗用途;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将灌灌归入“灵禽部”,描述其“鸣声清越,见则世道清明”,从“避惑”的转向象征世道太平的祥瑞。

形象具象化:《山海经》中对于灌灌的外形没有具体的描述,后续的作品,在原始的基础上进行了 外貌的细化与美化:唐代《玄中记》首次描绘灌灌“羽色青碧,尾生九翎,光照林樾”,增加了“九尾翎”的奇幻设定,为后世绘画、戏曲中的形象提供了灵感(如京剧《青丘梦》中灌灌以蓝绿渐变羽毛、长尾飘带的仙鸟造型出现)。

宋代《太平御览》引《异物志》称灌灌“似凤而小,音如笙竽”,逐渐与凤凰、鸾鸟等祥瑞神鸟的特征融合,甚至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衍生话本中,被描绘为“西昆仑散仙座下灵禽,能吐人言破幻术”。

✍ 角色地位的变化:灌灌在早期文献中多作为“佩戴物”出现(如《山海经》),到了明清小说中,开始作为独立个体出现在故事情节中。例如《聊斋志异·青凤》篇中,灌灌化为青衣童子,以鸣声破斥妖术,成为主角的助力。

✍爱情代表:清代袁枚《子不语》中“灌灌情鸟”的故事,将其设定为“雌雄双栖,一死则一悲鸣不食”,灌灌也被赋予忠贞爱情的象征。

灌灌是《山海经》中功能型灵鸟,以“斑鸠外形+呵斥叫声+辟惑羽毛”为特色,与九尾狐共同成为青丘山的神秘符号,成为《山海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祥瑞之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