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对越反击战”中,牺牲的级别最高侦察兵,仅仅只有头颅回国
发布时间:2025-08-09 22:50 浏览量:1
一张微微泛黄的合照就这样安静地躺在那,边缘那些卷曲无声诉说着主人经年累月的眷恋。照片上是一对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脉脉温情在他们之间流淌。然而这张照片定格了他们的容颜与情愫,也将那份对未来平凡生活的无限期许凝固在这方寸之间——白发苍苍的她与再也等不来的爱人。
照片的主人公是傅平山与于燕萍——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一个是部队医院医生。这张照片是傅平山即将随部队赶赴越南战场时所拍。可这张意味着离别的照片却找不到离别的愁绪,两人脸上都带着微笑。
他们明了前路的艰险,却都心照不宣地选择用最从容的微笑,为彼此注入力量,期盼着下一次重逢。然而命运的残酷就在于此。这灿烂的定格成了傅平山留给世界最后完整的影像,曾经温情的依偎成了于燕萍往后余生再也无法触及的温度。
1986年12月底,傅平山所在侦察连奉命执行敌后潜伏任务。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行踪被一名越南妇女发现。撤离开始了。面对几倍于侦查队伍的兵力,傅平山利用手榴弹与地雷尽力与越军周旋,为战友撤退获取时间。最后时刻,断后的傅平山只剩下一支枪和七发子弹。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越军为了泄愤,选择直接集体向他投掷手榴弹。牺牲时,傅平山年仅30岁。
但哪怕是这样,越军也犹觉不够。他们将傅平山的遗体封筑在水泥里,然后砌在了他们的烈士陵园门口,让他受万人践踏。
当噩耗越过千山万水传回祖国,于燕萍只觉得刹那间万物失色。可更令她心碎的是,她最终只迎回了爱人的头颅。当时部队没有放弃搜寻傅平山的消息,得知他遗体所在后更是发出悬赏、发动边民将他带回。然而因为遗体腐败程度太高,最终边民只带回了傅平山的头颅。
那张合影的温存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令人窒息的撕裂。曾经会笑着喊于燕萍名字的爱人化作了烈士陵园中一坛忠骨,荣耀却冰冷。傅平山被追记一等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侦察作战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军官。他是于燕萍心里永远的英雄,也是于燕萍再也等不来的爱人。
于燕萍在爱人离开后的选择让人动容。
于燕萍为婆母编织了一个美梦——傅平山还在部队,正不断地立功。于燕萍模仿爱人的笔迹与口吻,以他的名义给年近七旬的婆母写信、寄钱。一句句“儿子在部队一切都好”“又立了新功”让她感到无比心碎,却也让老人的余生有了莫大的安慰。
于海萍拒绝再婚,也拒绝组织上的特别照顾。她独自抚养3岁的女儿,含辛茹苦将她拉扯成人,培养成才。
她也将对爱人的思念转化为救死扶伤的动力,在医疗战线上兢兢业业,从军医一路晋升至武警大校、副主任医师,延续着军人家庭的荣光,也践行着两人共同的信仰。于海萍用自己的余生为那张照片写上了最动人的注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傅平山与于海萍两人的合影就像一块双生碑。一面是傅平山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赤胆忠魂,另一面是于海萍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无声誓言——爱你,懂你,延续你。
生死将他们阻隔,一个长眠于冰冷的墓碑之下,一个独行于漫长的岁月之中。但共同的信仰与坚守却让他们在精神维度上完成了超越时空的永恒联结。
照片无言,双碑共证:生命有尽,精神长存;生死虽隔,此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