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虽然争议颇多,但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孙子,为中国奋斗了一生

发布时间:2025-08-09 02:45  浏览量:2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可谓两极分化,他就是袁世凯。

很多人对袁世凯的第一印象便是军阀,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的宵小之辈,有位历史学家更是锐评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短短十个字也把袁世凯的性格和能力描述的淋漓尽致。

但一个人的评价总是有多面性的,清朝的覆灭离不开他的成功劝说,如果不是他的出面且不说封建帝制还要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若是爆发战争恐怕更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局面。

可面对民国共和的新时代,他又抑制不住内心独权专治的思想,最后落得一个天下百姓的骂名,先前积攒下的好名声也被自己的私心作祟而摧毁的体无完肤。

不过不管袁世凯从个人角度对中国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为中国培养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孙子。

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谁,他又做了哪些贡献呢?

袁家的子孙

让袁世凯为之自豪的这位第三代子孙叫袁家骝,他是袁世凯第二个儿子袁克文的孩子,父亲袁克文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却是袁世凯这些后代中比较出众的一个。

和父亲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大展身手不同的是,出身袁家的他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性格洒脱的他倒是对舞文弄墨、诗词歌赋什么的十分在行。

北京城里不少富家子弟都是他的好朋友,很多文人更是对他青睐有加,“民国四公子”的称号也是对他的认同。

1912年,袁家骝出生在河南安阳老家,要说历史有多么巧合,这么多袁家的后代中,只有他和祖父袁世凯出生在老家洹上村。

对于袁家骝来说,祖父是堂堂民国大总统,父亲在京城一带又赫赫有名,怎么来看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可谁能想到,即使是在这么富裕的家庭中,袁家骝也是一点好处没沾到,反而还遭致了别人的仇恨。

最大的根源还要说出在袁世凯那里,清朝被推翻后袁世凯依然作着自己的黄粱美梦,他还希望把袁克文培养成接班自己的“太子”。

袁克文听到这些后可是害怕的不得了,他知道父亲这是在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面对父亲的期望,袁克文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和劝说让袁世凯大为恼火,尤其想当“太子”的大哥袁克定还给袁世凯扇阴风点鬼火。

袁克文不但被掐断了经济来源,还被父亲软禁了一段时间,为了生计一家人只能回到河南老家勉强度日为生。

从出生开始,袁家骝一家人就不受待见,等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含恨离世,袁家就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袁克文虽然也拿到了不少遗产,但是比起哥哥和那些孩子们还是小巫见大巫,曾经不可一世的袁家也树倒猕猴散。

袁家骝在这么小的年纪就经历了一个大家庭轰然倒塌的变故,和家族勾心斗角的争斗,不过好在母亲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相比于不可靠的家族亲情和坐吃山空的那点资产,母亲告诉袁家骝:“只有知识和学习才是改变人命运的机会。”

袁家骝也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期望,在学校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物理和英语,袁家骝对这两门课程更是十分感兴趣。

1930年,刚年满18岁的袁家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这自此开始了他在物理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研究,后来发生的种种故事也缔造了一位新中国伟大的物理学者。

美国的生活

谢玉铭教授是袁家骝在学校里遇见的第一个贵人,当时谢教授在物理领域已经是颇有造诣的专家了,袁家骝对物理的热爱和好学让谢玉铭对他很是重视。

在谢教授的影响下,袁家骝把学习的更多重心放在了图书馆和研究实验上,在当时袁家骝对无线电通讯技术十分热爱,每到周末他都要去地摊上淘换一些收音机和小型设备电器。

回到宿舍后拆卸组装进行研究,袁家骝在学校中勤俭认真的样子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从燕京大学顺利毕业后,袁家骝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机会,那就是前往美国进行深造,和他一起踏上前往美利坚道路的还有吴健雄。

对于20来岁的青年来说,学习知识为国家做贡献是他们当时的毕生追求,尤其国家千疮百孔又遭受着外国人的侵略,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只不过异国他乡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语言不通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让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

第一次从家外出横渡远洋的他没有太多经验,为了省钱他买了一张三等舱的船票,生活条件的不适应让他瘦了接近20斤,好不容易到了美国可学校里的学生对他很是歧视。

因为中国在当时是世界上被欺负的落后国家,在美国本土,亚洲人的地位比黑人还要低,别说享受不到正常待遇,就连最基本的一些待遇保障都被剥夺。

面对种种不利的条件,袁家骝知道,如果现在自己坚持不下去回国,那么一辈子都将没有机会改变自己和国家未来的命运,为了心中的这份理想,他也只能选择坚持下去。

奖学金的停发并没有打倒他,除去学业时间,袁家骝每天都要外出到各个场所给雇主打零工赚取生活费用,几个月的时间就这么坚持下来让袁家骝的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也不由得大为震惊。

他们纷纷感慨着这个能吃苦的中国小伙子究竟有多么优秀,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学校里的成绩袁家骝也是名列前茅,学校为他恢复了奖学金,袁家骝靠着自己的付出逐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而在28岁那年,袁家骝和一同来往美国的同学吴健雄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两人也一起在科研领域继续探索和奋斗着。

新中国发展的栋梁之才

1949年,袁家骝来到了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这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科技实验室,袁家骝在这里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出了高能质子加速器。

一个亚洲人在以科技发展著称的西方国家斩获了多项国际大奖,甚至很多在学校的物理高材生都是他的助手和搭档,这就让美国人产生了心里不平衡。

袁家骝一直希望尽快回国为国报效,但是美国当局卡着很多手续不让袁家骝回国,他们还承诺了袁家骝很多其他的条件,不过袁家骝坚定信念也没有被美国人收买,他努力在寻找着回国的机会......

直到1972年,中美双方关系缓和了不少,美国当局对待两国关系开始呈现放松态势,袁家骝也开始准备自己回国的有关材料,一直又等了一年多的时间,袁家骝和夫人才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当时因为在美国还有很多学术课题的研究,袁家骝经常在中美两国间往返,很多当时在我国遇见的屋里难题,袁家骝就带到美国和他的助手商议。

一来二去,两国的很多物理学者也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更不用说他还通过个人关系带着我国的物理学者到美国进行访问学习,这些都促成了两国的友好往来。

刚回国不久,袁家骝就通过个人关系说服了西欧原子能的负责人,把有关项目放到北京科研院去做,当时我国物理发展较低的一个原因就是受限于本身的技术和水平,难以实现突破,可以说袁家骝协调的这些资源极大的缓解了我国面临的物理困境。

不止如此,袁家骝深知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他和妻子在国内设立了两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高校奖学金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两人为国家奖学金和开设物理讲座投入的资金超过200万美元,而袁家骝和吴健雄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可谓极其简朴,两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为国家建设贡献了毕生力量。

1993年,袁家骝主持建设的同步辐射加速器正式投入使用,至此我国也和美国、欧洲形成了三方鼎立的新局势,可以说袁家骝为中国物理发展迈出重要一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理论支持。

2003年,已然91岁高龄的袁家骝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中国物理界仿佛失去了一盏指明道路的明灯,让人倍感遗憾和惋惜。

结语:

对于袁家骝来说,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负面评价一直是他毕生挥之不去的一份阴影,曾经他那些身边争名逐利的袁家后人,早就随着时代的浪潮湮没在历史之中。

而袁家骝却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让袁家人的口碑重新得以证明,这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光荣,更是整个家族的骄傲,袁家骝也注定是中国物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史料来源:[1]陆钟其:袁家骝伯父二三事[J].钟山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