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在足协官宣后突然删除“欢迎各方观众”的公开信

发布时间:2025-08-09 21:14  浏览量:7

西安刚刚宣布要办U23亚洲杯预选赛,主办方第二天就急匆匆删掉了“欢迎各方观众”的公告,引来网友们一片哗然。

谁能想到这么正式的赛事,还没开票,欢迎词先撤回了,和刚建好的六万人新球场的第一场大赛撞到一起,球迷们坐不住了:西安到底怕什么,是担心没人买票?

还是舆论压力太大?

现场气氛能不能热起来,现在大家看得比谁都紧。

就说这两天西安的日子真不太平,刚有比赛官宣,主场馆那份“欢迎各方观众”的声明转眼就消失。

网上炸开了锅,球迷们问得很直接:难道西安怕门票卖不动,干脆不敢明着欢迎大家?

其实新球场刚盖好,连地下商场和停车场都准备了一套,偏偏最尴尬的一幕——怕没人光临——还是发生了。

8月8号,西安赛事组委会终于站出来回应了,说公告是因为缺了关于赛事服务细节,比如交通接驳、观赛指引之类,要补充完善,改好后3天内会重新发布。

其实话都说到明面上了,但已经有点被动。

尤其是,公告删了以后,9月4号揭幕战的门票网页浏览量一下子跌了28%。

虽然官方没公布具体预售数字,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这还没开赛,观众热情都凉了一截。

细细想来,这事也不全是西安的错。

中国足球这些年风风雨雨,国足名声在外,比亚迪赞助被骂的事还没过去,中超球迷砸场子、骂裁判,半年罚款就超50万。

北京、上海的核心赛事品牌都降温了,体育赞助签约与去年相比硬生生砍掉了12%。

原本寄希望专业新球场能拉动气氛,结果主办方的信心和舆论都在摇摆,商业牌坊还没竖起来,观众先开始犹豫。

其实新建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算得上西北第一个专业大球场,为了这场赛事花了不少心思。

场馆能容纳六万人,设施一应俱全,但要是真到比赛当天坐不满,好不容易砸下去的投资,地下商场、停车场都得打水漂。

球迷本地倒是挺给力,很多人说U23年轻球员多,输也要去现场撑一撑,但外地人想来西安,看个比赛鼓不鼓劲儿,还真是个问号。

有网友直言:要不就不来西安旅游,没人捧场也不给西安添GDP。

顺着这一波热议,官方临时邀请买票球迷参与线上调研,问大家还有什么顾虑。

这挺像是补救措施,希望能及时拉回观众的心。

说实话,在如今足球风气大起大落的当口,就连组织方也挺为难。

一头是体育产业的数据——新建专业球场,首年赛事平均上座率只有四成出头。

倚仗本地球迷和头部赛事,能冲到55%;纯靠政府主导就容易冷场,不到三成。

另一头是亚足联的硬性考核:预选赛观众参与度直接影响城市后续申办高级别赛事的评分,商业开发与球迷体验必须齐头并进。

这次西安的组委会动作也算及时,但现场氛围到底能不能带起来,大家都存了不小的疑虑。

这跟重庆几年前承办U20亚洲杯预选赛倒有点像。

重庆那时新建球场,官方初期宣传只拉硬件,结果门票预售惨淡;后来转了弯,找高校联动,让球员进校园搞嘉年华,场均上座率就刷到58%,比赛期间周边综合体生意也翻了番。

澳大利亚珀斯办女足赛也遇到过票卖不动,最终靠“家庭套餐”、女足互动活动让门票售出超六成,拿了亚足联年度最创新奖。

只有把观众心气拉回来,才能“顶起来”大场子。

这也是体育产业专家李剑分析城市赛事的痛点:新兴赛事、主场地和城市磨合周期得有一年半载,不是硬推大型比赛就能立马出效果。

哪怕场馆再新,服务细节、宣传手段都得过关,小而美的测试赛、口碑稳扎稳打才能慢慢积累信任。

说到底,西安现在还剩近两年准备时间,能不能将这场U23预选赛做成本地球迷和体育商业两头赚钱的风向标,大家还在观望。

赛事分组已定,中国队同澳大利亚和东帝汶一组,看着对手不太猛,但真正的考验还是上座率和观众口碑。

特别是现在,线上调研短信一出,说明官方也着急,毕竟如果出现大面积空场,不只比赛尴尬,城市形象、商业配套都要跟着受冲击。

这届球迷其实也不太好带。

有人问:邀请了哪些球队?

都没听说过,是来旅游还是来踢球?

也有人调侃足协安排兵马俑陪看的通知,这种冷幽默,倒也反映球迷对赛事安排的种种不满。

对西安来说,这场大赛既要拿下本地球迷的心,还要打动外地人、吸引品牌商和二三线观众。

没有谁能只靠一纸公告就坐稳六万人大球场的热门。

仔细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重庆和珀斯那几步其实挺有参考价值——宣传先讲氛围、球迷体验,后端把场馆、商业联动都做进来,才能保证现场不冷清,商业价值也不打折。

西安要真想“把这碗饭吃干净”,自媒体讨论的那点“形象挽救花多少预算”不如先把观众的安全感、便利感、参与感拿捏到位。

比如交通到底怎么引导,门票能不能简单买到,球迷入场是不是手续很繁琐,这一系列细节,都关乎赛事最终的温度和好评。

有个细节很打动人,现场买票的球迷都收到了官方的线上调研短信,这其实挺温和的方式,一方面是压力山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办赛方在主动倾听大家意见。

也许这就是中国足球如今的现实:一边是想做声势,一边又怕没人响应,稍微风吹草动都得赶紧跟进,补救还得比宣传快。

体育行业这几年风风雨雨,赛事公司都觉得搞足球越来越难了。

品牌商赞助缩水,球场管理高成本,地方城市指望足球撑起GDP——但观众想要的是有激情、有温度、有归属感的赛事体验。

一场比赛能不能让球迷觉得值得奔赴,不在于欢迎词的长短,而是在于场上的精彩和下场的温暖。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这次开局有点“闹乌龙”,但假如能借势把球迷拉入主场,把线下互动和商业服务做成亮点,或许还真能变危为机。

我倒挺期待:下次西安公布新公告,能有点真诚,能把球迷最关心的看球体验说清楚,能让新球场从冷清到火热,来一场真正属于城市和年轻人的足球狂欢。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