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晚清变革的先驱与外交家

发布时间:2025-08-07 05:20  浏览量:1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许多力图挽救国家危亡的杰出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然而,有一位人物虽不如他们声名显赫,却在思想、外交和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就是薛福成。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他早年师从曾国藩,后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并在外交舞台上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周旋。他的思想超前,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推动洋务运动,并在出使欧洲期间深入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1838 年 4 月 12 日,薛福成出生于江苏无锡宾雁里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其父薛湘依靠教书养家,母亲顾氏则靠做女红补贴家用。尽管家庭清寒,但薛家诗礼传家,薛福成自幼便被送入私塾,学习 “四书五经”。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他的学习进度远超寻常学童。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对薛福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社会上经世实学的风气盛行。薛福成毅然摒弃了应时的虚文,不再专注于八股、诗赋和小楷,而是一心致力于经世实学。他深知,只有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在动荡的时代中有所作为。咸丰八年,薛福成和弟弟薛福保一同参加科举,起初落榜,但后来被主考李联琇从遗卷中提拔出来,考取了秀才。

同治四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捻军在山东击杀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清廷下令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部攻打捻军。曾国藩率军北上时,沿途遍贴招纳贤才的榜文。此时的薛福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精心写下上万字的《上曾侯书》,提出了 “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 等八条对策,前去拜见曾国藩。曾国藩对薛福成的上书赞赏不已,随即将他招募进入幕府。

曾国藩对薛福成的上书赞赏不已

在曾国藩幕府期间,薛福成跟随曾国藩攻打捻军,后又随其返回南京。同治六年,薛福成再次参与乡试,仅考取了副贡生,此后几次乡试均未成功,这也彻底断绝了他的科举之心。但在曾国藩的幕府中,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曾国藩希望培养出一批懂得洋务的人,对薛福成等幕僚非常关心,经常训勉他们要懂得 “兵事、饷事、吏事、文事”。经过几年的积累,薛福成的才能和识略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与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并称为 “曾门四弟子”。薛福成在幕府中密切关注天下大势,不断对改革时弊提出对策,逐渐崭露头角。

薛福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并称为 “曾门四弟子”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薛福成帮助曾纪泽处理完丧事后,一度有些茫然。他前往苏州书局任职,但仍然关心天下局势,撰写了许多批评科举制度、治理黄河水患以及借古喻今、暗砭时弊的史论。

光绪元年,光绪皇帝继位,按照官场惯例,薛福成由苏州前往北京拜谒新皇。途中路过山东时,他看到朝廷让臣民上书言事的诏书,于是写下上万字的 “治平六策” 及 “密议海防十事”,请山东巡抚丁宝桢代为上奏。“治平六策” 核心内容为整顿内政,包括养贤才、肃吏治、恤民隐等;“密议海防十事” 核心内容为洋务,是效法西方的 “自强之道”,如择交宜审、储才宜豫等。

薛福成的 “应诏陈言疏” 送达朝廷后,引起了极大反响,两宫太后命令军机大臣将其交由各大衙门商议,许多内容被清廷采纳。同时,这篇奏疏也在全国各地力求变革的进步人士中引起了很大震动,薛福成成为洋务派中的一颗新星,得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被引入其幕府,从此步入仕途。

薛福成进入李鸿章幕府后,很快成为李鸿章的主要文案,不仅代笔撰写奏疏、信件等,还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参与海防或边防建设、洋务运动及外交事宜。

光绪元年,“马嘉理案” 发生,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在滇缅边境被杀,英使威妥玛借机提出多项苛刻要求。薛福成密切关注此事,认为英国虽强,但受到俄、德的威胁,又与沙俄争夺土耳其,不愿意与清政府开战,清政府应加强防务来保全和局。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上呈给李鸿章,李鸿章对其建议非常赞赏,奏请调薛福成随行前往烟台处理交涉事宜,并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最终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薛福成因功被提升为知府。

薛福成因功被提升为知府

光绪三年,薛福成因母亲病逝丁忧回乡,次年提前返回北洋幕府。当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清政府筹建海军上书,清政府决定让赫德兼任总海防司。薛福成认为此举危害极大,赫德若兼任总海防司,清政府的兵权与饷权都将落入其手。于是他上书李鸿章,建议清廷让赫德辞去总税务司的职务专心练兵,最终赫德只能放弃总海防司的职务,中国的海军大权未被外国人控制。

光绪五年,日本吞并琉球后,野心增强,清政府面临来自日本的威胁。薛福成网罗见闻,写成《筹洋刍议》,阐述了反对不平等条约、预防日俄的侵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成为反映其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备受李鸿章赞赏,也成为总理衙门官员们的参考书目。

光绪八年,朝鲜内乱爆发,日本趁机增兵朝鲜。薛福成认为事态刻不容缓,请求速派军舰前往朝鲜。李鸿章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提督丁汝昌等人带三艘军舰支援朝鲜,最终日本看到清政府早有准备,未敢轻举妄动。朝鲜内乱平定后,薛福成因运筹之功被晋升为四品道员。

光绪十年,薛福成被朝廷任命为宁绍台道,告别了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当时,清军与法军在越南发生冲突,法国派军舰闯入中国沿海,清政府颁布沿海戒严的命令。

薛福成负责总揽军务,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海防。通过钉桩、沉船、安放水雷来堵塞镇海海口,加固和伪装前沿炮台、工事,完成电报线从宁波架到镇海的工程,使前线与杭州、宁波可以瞬息呼应。针对定海孤悬海外、难以防备的情况,他利用 1846 年中英签订的保护舟山的旧约 “以夷制夷”,遏制法国对定海的进犯。他还预先雇定上海熟悉甬江水道的四位外国领水员,使其保证不给法舰领航,并号召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最终,薛福成率部连续两次击退来犯的法国军舰,保卫了浙东海防。

薛福成任宁绍台道,率部击退来犯的法国军舰

光绪十四年,薛福成被授予湖南按察使,次年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在出使期间,他走访了欧洲许多国家,考察欧洲的工业发展,详细研究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教育、法律、财经等制度,开阔了视野,思想也日益改变。

他负责与英国商谈滇缅边境问题,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与英国签订二十款条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及权益。此外,他还与英国人争取于南洋等地设立领事馆的权利,为保护海外华侨的利益做出了努力。薛福成的外交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爱国情怀,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一定的地位。

薛福成的最高实权职务为​驻欧洲四国公使​​,​​二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薛福成任满归国,抵达上海后,不幸染病,猝然而逝。朝廷下诏嘉奖并赐予抚恤。薛福成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庸庵文编》《庸庵笔记》《庸庵海外文编》《出使英法义比日记》等。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晚清历史和洋务运动的重要资料。

薛福成的一生,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清寒书生,成长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官员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凭借的是他的才华、见识和爱国精神。他在洋务运动、外交事务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