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董秘敲钟,父母套现5.4亿!扬州化纤家族IPO背后的资本游戏
发布时间:2025-08-10 03:09 浏览量:1
敲钟时刻,96年董秘站上C位。
天富龙市值冲破280亿,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场光鲜上市的背后,朱大庆夫妇已悄然套现5.43亿。
怎么回事?
8月8日上午,上交所交易大厅人头攒动。
扬州天富龙集团正式登陆A股,开盘股价飙升200%,市值瞬间站上280亿元。
在鲜花与掌声中,一位年轻女性格外醒目——公司董事会秘书陈雪,出生于1996年1月,年仅29岁。
招股书白纸黑字写着:董事长朱大庆与董秘陈雪为父女关系。
这位新晋上市公司董秘履历光鲜: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普华永道。
2019年8月起,她已担任上海又威执行董事,2021年10月正式进入天富龙任董事兼董秘。
聚光灯外,陈雪的母亲陈慧隐身幕后。
这位低调的老板娘,实际是天富龙低碳循环材料事业部采购主管。
一个管采购,一个管资本运作,母女二人悄然把持公司关键环节。
敲钟仪式上,朱大庆家族核心成员悉数到场:朱大庆本人、妻子陈慧、侄子兼总经理朱兴荣,以及新星董秘陈雪。
这个家族牢牢掌控着天富龙93.9%的表决权,一场资本盛宴已然开席。
2003年。初中毕业的朱大庆刚满30岁,在扬州化纤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嗅到商机。
他拉上妻子陈慧和年仅19岁的侄子朱兴荣,创立了天富化纤。
创业初期条件简陋,产品聚焦聚酯纤维制造。
朱大庆虽学历不高,但精明能干,在化纤行业“如鱼得水”。
2005年,他成立仪征威英化纤,进军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
家族企业的特色很快显现。
侄子朱兴荣19岁就持有天富化纤40%股份,与叔婶共同打拼。
2009年5月,三人联手成立天富龙集团,瞄准汽车内饰高端市场。
创业路上有插曲:2012年9月,朱兴荣突然以700万元转让10%股权离职。
仅9个月后,朱大庆又将10%股权原价转回,侄子重返公司。期间朱大庆还赠与朱兴荣出资款合计3200万元,引发交易所关注。
“朱大庆年轻时跟随年长18岁的兄长学习经营管理。”天富龙在问询函中如此解释。这份叔侄情谊,最终凝结成上市公司的核心权力架构。
为冲刺IPO,朱大庆开启了一场精妙的资本运作:
2020年12月,天富龙以2.429亿元现金收购朱大庆夫妇全资持有的威英化纤。
蹊跷的是,收购前两个月,威英化纤突击分红3亿元,远超其2019年末未分配利润1.09亿元。
这笔巨额分红直接流入朱大庆夫妇腰包。加上收购款,二人合计套现5.43亿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威英化纤2020年末经审计净资产实际为3.15亿元,比收购定价高出7138万元。
左手分红,右手低价卖资产,实控人提前锁定巨额收益。若按实际净资产计算,收购价差超7000万,这些本该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悄然转移。
另一场交易同样精彩。2011年,上海熙元以1380万元低价获得天富龙科技15%股权。
十年后的2021年,该公司将其中5%股权以3368万元高价卖给陈慧(朱大庆妻子)。
上海熙元实际控制人权玉龙与朱家关系密切,曾在天富龙关联企业任高管。
通过这波操作,上海熙元不仅提前套现,还将持股比例控制在5%以下,成功规避36个月锁定期,只需锁定12个月。
翻开招股书,朱大庆家族股权版图一目了然:朱大庆持股61.81%,妻子陈慧持股17.49%侄子朱兴荣持股14.6%,家族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93.9%表决权。
董事会构成更显家族特色。9名董事中,3名独立董事外的6人全部由朱大庆夫妇提名。
朱大庆任董事长,朱兴荣任董事兼总经理,陈雪任董事兼董秘。
29岁的陈雪虽无公司股份,却稳坐董秘要职。
监事会三名监事中,两人由朱大庆夫妇提名;高管层除朱兴荣和陈雪外,仅财务总监王金富是“老员工”。
公司治理成为上市委关注焦点。
在4月23日过会时,上交所明确要求说明“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不当影响风险”及“独立董事履职有效性”。
毕竟,当家族成员占据半壁董事会,制衡机制形同虚设。
敲钟的喜悦背后,天富龙的业务暗藏隐忧。
2022年公司营收25.76亿元、净利润3.5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9.84%和20.51%。
综合毛利率更从2020年的27.22%跌至2022年的18.86%,三年下降8.36个百分点。
公司对政策优惠的依赖日益加重。2024年,税收优惠占利润总额比例高达34.23%。若政策变动,盈利能力将受重创。
产能利用率下滑的窘境同样突出。
2022年,差别化复合纤维产能利用率降至69.98%,产销率仅91.67%。”受常规产品同质化竞争影响,公司调整生产策略。“天富龙在招股书中如此解释。
矛盾的是,此次IPO募资10.9亿元中,5.8亿元用于扩产项目——在产能利用率不足70%的情况下。
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计划用3亿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而2022年底账上躺着6.57亿元现金,有息负债仅0.66亿元。
账上现金充裕却要大额募资补流,产能闲置却要大幅扩产。天富龙的募资逻辑,耐人寻味。
天富龙的崛起,离不开扬州深厚的化纤产业根基。
1978年,年产53万吨的仪征化纤项目被列入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规模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总产能。
四十余年发展,“一根丝”在扬州织就千亿产业。
2023年,扬州新材料产业集群工业开票销售1986.3亿元,2024年上半年突破1003亿元,成为当地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仪征化纤生产的14万根高强聚乙烯纤维丝组成吊带,为国家工程贡献力量。
如今,天富龙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扬州第17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位居本土企业第二位。
江苏资本版图正加速扩张。
今年4月,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700家,占全国总数近八分之一。
从天工股份498.98%的上市涨幅,到汉邦科技与泽润新能同天鸣锣,“苏大强”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
结语:
29岁的陈雪从普华永道审计员到上市公司董秘,仅用不到六年,创二代的人生快车道令人瞩目。
朱大庆夫妇上市前套现的5.43亿,以及家族93.9%的控股比例,成为这场资本盛宴的最佳注脚。
当记者问及上市感受,朱大庆曾感慨:“企业上市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
一根涤纶丝从扬州小厂织进全球汽车内饰,一个家族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登陆A股。这场资本盛宴中,最大的赢家早已提前落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