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得再好,也只能是知识,无法培养能力
发布时间:2025-08-10 06:05 浏览量:1
语文老师教不来语文,讲的都是不该讲的,该讲的都不讲。不该讲的是课文,该讲的是学法。
平庸老师讲的毫无审美价值,而是枯燥的知识教条,连自己也觉得讲的是废话,学生自然拒绝听。
文学素养较深的老师讲的有审美价值,声情并茂,自以为很有意义,获得表演的快乐,有的学生还听得津津有味。
人们都肯定语言典雅赏析精彩的讲课,认为学生听课是享受,一定获得审美素养。如何评价这种讲课呢?
首先,无论讲得多好,都只能是知识,讲不出审美素养。
语文素养只能在读写实践中积淀,听不出。诚然,老师素养深厚,赏析文本生动深刻,富有个性,但素养无法传授。犹如老师的素养只能是在读写实践中积淀,而不是来自当初老师的传授。
的确,学生听得很享受,但享受的是知识成果,不是探索过程。比如,老师赏析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听来很愉快,但是无法听出老师的赏析能力,审美能力只能在阅读探索中培养。
有人反驳,认为长期听,听多了就能形成审美能力。是这样么?学生听老师讲古诗听了九年,古诗的审美能力形成没有?到高一调查学生就清楚了。
又有人反驳,即使听的是审美知识,只要不断积累,也会形成审美能力。我们都清楚,知识只有运用才能形成能力,怎么积累也都是死知识。
其次,从方法的角度审视,讲得好是生动的示范,给学生很好的启迪。
如果老师有教方法的意识,讲就是亲切的示范。老师赏析文本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向老师学习,怎么含英咀华,怎么读出个性。
不过,老师必须在赏析中提炼出方法,因为示范完全可能只关注怎么赏析,忘记提炼方法。问题在于,老师往往并不提炼方法,又不还学生独立研读的权利,怎么听得出价值呢?
同时,学生也有学方法的意识,听老师赏析的同时,必须学习老师传授的方法。
问题在于,学生缺失自学的意识,只是带着耳朵听,根本不学方法。
学生常反馈的是,听得懂,做不来!不就是没有学方法,只听知识么?不就是老师不讲方法么?
文学素养深厚的老师表演欲很强,总是讲得酣畅淋漓,哪里顾及学生怎么学呢?哪里用功夫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呢?
最后,必须还给学生独立探索和审美的权利,才能培养审美能力。
常有这种情况,优秀老师教不出好成绩,甚至不及平庸老师,原因就于霸占课堂,拒绝还给学生独立研读的权利,能力怎么形成?拿什么考试?
学生是读不懂,鉴赏能力很差,毫无审美情趣。这是老师讲的理由吗?是的,老师是用来传授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的,当然要讲。
可怎么讲却大有讲究,肯定不能一讲到底,霸占课堂。既要讲方法,又要亲切示范,但必须以学为中心。一般程序是先讲方法,再按方法独立实践,再根据实践问题点拨和示范,再实践,最终学会学习。
教师讲的以方法为中心,辅之以示范,但必须以学生独立实践为目的,因此,先讲得多一点,慢慢讲得少一点,最终不需要讲,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鸿蒙越用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