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低估的四川小城,味道不输成都,乐山,自贡,吃一次想三年

发布时间:2025-08-10 06:08  浏览量:1

巴中之味,承大巴山之灵秀,续巴人文脉之悠长。

先秦以降,盐道兴而百味生,秦徙万民入川,麦作技艺融于稻粮,炖鸡面、肥肠粉始成市井珍馐。

明清 “湖广填四川”麻辣之风随移民而至,与本土咸鲜相融,终成 “一菜一格” 之韵。

通江银耳自唐为贡,今则普惠民生,见证千年食养传承。

饮食即礼俗,巴中尤重其道。

婚丧宴设 “十大碗”刀口丸子喻团圆,龙眼肉藏咸甜,坨子肉蕴丰足,半荤半素间见中庸之道。

腊月 “吃庖汤” 聚宗亲,新岁 “挑金银水” 祈丰年,

恩阳提糖麻饼经七十二道工序,酥香里裹着非遗匠心。

山川育珍馐,典故添风味。

南江黄羊饮山泉,其汤鲜而不膻江口青鳙配豆花,鱼嫩豆滑味长。

章怀太子贬居时,百姓以黄精炖鸭相赠,药食同源之智流传至今

正直大酥肉承 “伐纣” 传说,酥脆中藏历史回响。

今时枣林鱼古法新传,饮食文化在烟火中生生不息。

在巴中恩阳古镇,提糖麻饼可是响当当的“明星小吃”

这饼子历史老鼻子了,清初湖北移民带来的手艺,传了六代人,现在都是非遗了,你说牛不牛?

提糖麻饼长得像个小飞碟,直径十厘米,厚半厘米,浑身密密麻麻粘满芝麻

远看像撒了把星星。

制作起来讲究得很,七十二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

光熬糖就得用大麦芽和糯米发酵八小时,再用青杠木炭慢慢烘烤,火候差一点都不行。

咬一口“咔嚓”响,外皮酥得掉渣,里头红糖馅儿甜得醇厚,带着麦香和芝麻香在嘴里打转。

巴州油茶

巴中人的“早茶魂”明末清初就有了,三百多年历史,老辈子传下来的手艺。

米糊是糯米磨的,文火熬得粘稠,撒把现炸的馓子

金黄酥脆得“咔嚓”响,再抓点花生碎、大头菜、葱花,淋点红油,香得人鼻子尖尖都打颤。

当地人早上端碗油茶,先嗦口米糊,柔滑烫嘴,再嚼口馓子,脆生生掉渣

最后混着咸菜粒咽下去,直喊“巴适得板!”

冬天喝暖胃,夏天吃也香,连没牙的老太爷都能咬得动。

外地人来巴中,不尝这碗油茶等于白跑。

馓子泡软了更入味,米糊裹着调料,麻辣鲜香在嘴里炸开,吃罢抹嘴,连碗底都要舔干净。

这味道,是巴中人的乡愁,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活化石。

巴州肥肠粉

这碗粉起源于清朝,经过百年传承,如今已是省级非遗美食

汤头用猪骨、鸡架加鲫鱼慢熬四小时,奶白浓香,再配上现冒的红薯粉,滑溜吸汁,咬起来弹牙得很。

肥肠处理最见功夫,得用盐和香醋搓洗三遍,去掉油膜腥气,再焯水后浸煮两小时,

吃起来软糯带点嚼劲,完全没有怪味

当地人吃粉必配油酥锅盔,把锅盔泡进红油汤里,吸饱汤汁后外软内脆!

长赤麻饼

巴中人心尖上的"空壳子"非遗

明末清初"湖广填川"时,柯家娃儿用白泥巴做饼省面,

挖空中空,因老柯满脸麻子得名的"柯麻子"饼,

后来清朝向宝和改成糯米麦芽糖皮、玉米糖心,平底锅炕得金黄酥脆,

成了长赤三绝之一。

这饼子圆台状,橙黄面沾满芝麻,薄得透光,咬一口"咔嚓"响,

芝麻香混着麦芽糖甜直钻喉咙,甜而不腻,脆得掉渣。

老匠人天不亮就和面熬糖,夏天热得糖浆发干,冬天冷得面硬如石,全靠手艺撑着。

第五代传人守着铁鏊子,用玉米糖心、手工芝麻,把三百年前的味道炕得热乎,这口空心酥脆,才是巴中人的烟火魂!

巴中娃儿从小吃到大。

这饼子用青杠柴火烤得焦香,甜口裹红糖,咸口撒椒盐,外皮脆得掉渣,里头软乎得像抱了个云朵。

老辈子说,光绪年间清江就有三家作坊日做二百个,现在传承人李勇方的饼子都卖到澳大利亚去了!

“打芝麻壳”在巴中话里是“踏实做事”的意思,

这饼子也实在——面粉要发够时辰,芝麻要脱壳的白芝麻,烤炉得是生铁的

刚出炉的饼子金灿灿的,咬一口“咔嚓”响,

甜口的白糖粒在舌尖化开,咸口的椒盐混着麦香,巴懒不得连吃三个!

通江麻花

是巴中人的"心头好",你晓不晓得?

这玩意外酥里软,金丝缠成蝴蝶结样,油炸时飘着菜籽油香

有记载,当年红军过通江,百姓用麻花当干粮,现在成了非遗美食

2022年通江板桥麻花入选四川省非遗,老灶台上的手艺传承三代人。

这麻花硬是巴适惨了!咬一口"咔嚓"响,麦芽糖裹着芝麻在嘴里化开,甜而不齁

高筋粉加鸡蛋和面,搓成细条对折拧花,油温七成下锅慢炸,火候全靠老师傅眼睛盯。

内里蓬松带气孔,外皮金黄不焦,秘诀在菜籽油里加麦芽糖浆。

当地人早上配碗油茶,下午当茶点,走亲访友都拎两盒。

通江银耳莲子羹

这白嫩的银耳可是通江云雾山里的“金耳朵”,唐朝就成贡品了

当地老辈子说:“银耳要选雪白的,莲子要挑带红边的”,

熬出来胶质浓稠得能拉丝,甜而不腻,夏天冰镇后喝一口,透心凉

做法也讲究,银耳泡发撕小朵,莲子去芯,加冰糖慢炖三小时。

老灶火候要“文武双全”,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煨,最后撒把枸杞。

通江人摆宴席必上这道,外地人喝过都喊:“巴适得板!

这甜味咋这么润呢?”现在城里头还流行加牛奶或椰汁,但老饕坚持原味。

黄羊砂锅米线

这米线用本地特有的南江黄羊,这羊可是经过四十多年选育的优良品种,肉质细嫩还没膻味

卤制时就讲究,用秘制香料加盐、姜、陈皮、花椒等,小火慢卤四小时,羊肉吸饱了味儿。

煮的时候,砂锅里高汤翻滚,

鲜米线下锅,再放上蔬菜,起锅时撒上羊肉片、香葱、香菜、蒜茸,那香味“噌”地就冒出来了。

夹一筷子米线,“哧溜”入口,爽滑劲道,吸饱了汤汁的鲜

再咬口羊肉,鲜嫩得很,卤香在嘴里散开。

当地人常说“这黄羊砂锅米线,巴适得板”,早上来一碗,暖乎又舒坦;

晚上吃一碗,满足得很。

外地朋友来巴中,不尝这口,那可真是“亏大发了”。

历史悠久,能追溯到商周时期

传说还是百姓反抗暴政的象征性食品呢,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美味。

这大酥肉形态独特,用的是本地土猪肉、高山土豆芡粉和放养土鸡蛋

按7:1的比例混合,裹上浆后用柴火铁锅油炸。

做好的酥肉金黄酥脆每根都有筷子那么长

口感更是一绝,外皮咔嚓一声,内里香嫩不腻,花椒的麻香在嘴里散开,层次丰富得很

不管是蒸、炖还是炒,都好吃得不行

当地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宴席上,总少不了这盘“冒稍稍”的大酥肉,大家还会把它带回家和家人分享喜悦。

外地朋友来巴中,可一定要尝尝这正宗的大酥肉,保准你吃得“巴适”!

雾露银耳包

是川东北老饕的"心头宝",这包子皮子软得跟雾露(巴中话:雾气)似的,

咬开里头银耳碎混着肉馅,脆生生带点甜。

通江银耳是招牌,清朝就供皇室,当地人喊"银耳包"必带"雾露"前缀,

形容皮薄得透光像雾里的露水。

做法讲究:老面发三天,银耳泡发后剁成小朵,和土猪肉、葱花、花椒油拌匀。

蒸出来包子皮半透明,银耳脆、肉馅香,吃口带点回甜。

老食客点单必说"来笼雾露包,再整碗稀饭",巴适得板!

外地人来打卡,当地人要笑你"莫得吃过银耳包,等于没到过巴中城"。

灯火通明的小摊前,刚出锅的肥肠粉冒着白汽。

你递过碗,老板顺手塞来个烫嘴的油酥锅盔:“泡起吃,安逸!”

咬一口浸透红汤的锅盔,酥皮在齿间化开,那滚烫的、混着麻辣的油香直冲脑门。

隔壁桌的麻饼在竹簸箕里窃窃私语,大酥肉在砂锅里打盹儿。

这滋味钻进胃里,熨帖得人骨头缝都舒坦。

管他明天刮风下雨,舌尖记得这一刻的巴适,就够暖下半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