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残酷真相背后是扭曲的皇室童年和权力的偏执
发布时间:2025-08-10 06:48 浏览量:1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开元时期极为恶劣的政治事件,不仅仅是唐朝皇室的丑闻,也揭示了李隆基开始丧失开明和政治判断力,开元盛世表象下的危机开始浮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为扶持其子寿王李瑁上位,构陷太子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李隆基盛怒之下将三子废黜赐死,因三子之死发生在同一日,故被称为“一日杀三子”。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李隆基能在同一天内夺掉三个儿子的性命,既反映唐朝宫闱斗争的极端残酷性,也和李隆基扭曲。
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是李旦第三子,也被唤作三郎。
虽然是皇室子孙,但李隆基丝毫没有感受到万般宠爱和高贵,相反他的童年充满黯淡与阴暗。
因为正值大唐多事之秋,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牢牢掌控帝国权柄,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伯父李显废为庐陵王。
他的父亲虽被推上帝位,却如同提线木偶战战兢兢,只能居于别殿,连听政的资格都没有。
而武则天年逾花甲,军国政事由她专断,且身体硬朗,雄心勃勃,取李旦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
地方上一些拥护李唐的旧势力发动叛乱,却被一一镇压,此后武则天为加强集权,大兴酷吏文化和告密之风,制造一大批冤狱惨案,宗室勋贵及朝臣元老受到重点针对和迫害。
史称:
“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李隆基五岁时,李旦被废除帝位,迁居东宫,李隆基一家的命运蒙上一丝阴霾,转过年来,李隆基开始出阁。
不久,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自谒见李旦而被武则天处死。
同时武则天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大唐皇室的冷酷无情在年幼的李隆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在外人看来受人景仰的皇室成员却是如此不堪狼狈,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690年武则天称帝后继续对李唐皇室持高压手段,693年,楚王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王,他的母亲窦妃被诬谄为“厌蛊咒诅”,被秘密杀死于宫中,连尸首埋在何处都不知道。
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李旦被诬告有“异谋”,酷吏来俊臣被武则天指派审理此案,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谋反为子虚乌有,才使得李旦逃过一劫,九岁的李隆基只能由其姨母照料。
母亲的惨死让李隆基悲痛万分,但他那幼小的身躯实在无法保全他的家庭,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只能委曲求全的苟活。
漫漫长夜中即便泪水浸湿枕巾,也只能咬紧被褥不敢有任何发作。年幼的李隆基在这种白色恐怖氛围下一点点长大。
长期的政治压抑让他学会隐忍,蛰伏的这段时间,李隆基不仅苦练骑射,还努力读书,学习诗书音律,让自己沉淀下来。
699年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再次出阁,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规谏下,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将李显接回洛阳,立为太子,李旦被封为相王。
而此时的李隆基已长大成人,多年来的委屈没有击垮他,反而养成果断冷静的处事风格,受到时人赞许,武则天则让他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宗室和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退位,让位于李显。
史料未提及李隆基参与此次政变,但他掌管皇室马匹,亲眼目睹了这场政变。
可以说,弱冠之年的李隆基历经母亲被冤杀、祖母对父亲的迫害以及身边无数的屠戮和斗争,除了磨炼了他的心性,也让他变得冷酷,心理变得扭曲。
在李隆基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靠得住,除了权力和暴力,一场政变可以推翻曾经不可一世的祖母,让他意识到最高权力不能有一丝松懈和恻隐。
即便是亲生骨肉也要让位于权力,就是这种集权和极端冷酷的思想为日后的父子相残埋下伏笔。
神龙政变后的几年时间里,唐朝宫廷陷入动荡,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欲铲除韦后,但遭遇失败。
710年,韦后联合其女安乐公主毒杀李显,欲效仿武则天称帝夺权,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一举消灭韦后集团,相王李旦复位。
此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为了权力产生矛盾,不久之后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以求自保。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之变,消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在近十年的政变洗礼中,李隆基不断走向成熟,展露出一名年轻政治家的狠辣与果决,在刀光剑影中铲除一个个对手,走向权力巅峰。
初掌乾坤的李隆基年仅二十多岁,雄心勃勃,希望扫除阴霾,大干一场。
他提拔贤能,拨乱反正,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先后执政,君臣携手打造大唐最辉煌的开元盛世,不管是从经济、军事、疆域还是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唐朝国力达到极盛。
整个开元时期,李隆基牢牢掌握用人权柄,他能够任用贤相,但也防止相权坐大,比如姚崇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仅仅执政四年就被罢相。
宋璟因守旧被罢免,曾经在先天政变中立下大功的禁军首领、潜邸时期的仆从王毛仲因结党而被李隆基毫不犹豫的处死,只有听话机灵的宦官高力士得到宠幸。
开元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君王的意志。在极端威权的主持下,君王年轻意气风发之际尚能明辨是非、英明决断。
但随着承平日久以及年龄变老,李隆基开始志得意满,沉溺于享乐之中,失去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
可以说,虽然安史之乱是李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唐没落的征兆在开元后期就已显现。
在这之前,李隆基废黜出身名门的王皇后,宠爱武则天侄孙女武惠妃,还与她生下寿王李瑁,李瑁得以宠冠诸子,当时的太子李瑛的地位受到威胁。
李瑛的母亲赵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能歌善舞,在潜邸时得到李隆基喜爱,纳为侧室,李瑛在715年被立为皇太子,王皇后被废后,赵氏得以大红大紫。
直到武惠妃的出现顶替了赵氏的地位。而李瑛没有强大的母家做后盾,遭到武惠妃的排挤。
她还和其女婿杨洄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控诉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过失,诬陷其结党。
一辈子活在尔虞我诈和亲人算计环境的李隆基信以为真,勃然大怒,要废黜太子,还是宰相张九龄站出来发出肺腑之言:
“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此外,他还列举了汉武帝听信谗言酿造巫蛊之乱的惨剧。在张九龄的劝谏下,李隆基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李隆基父子彻底决裂。
734年四月,武惠妃以宫禁内有盗贼为由,召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入宫。
李瑛等三人均披甲入宫,武惠妃和杨洄向李隆基诬陷三兄弟兵变杀入宫内,盛怒之下的李隆基立刻将三兄弟逮捕,彼时张九龄已被罢相,执政朝廷的是奸相李林甫。
李隆基向其询问处置意见,李林甫以“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为由,变相支持李隆基废太子。
四月二十一日,李瑛被废为庶人,赐死于城东驿,社会哗然,皆为太子喊冤,因为太子三人被处死于同一天,因此也被称为一日杀三子事件。
关于此事件,史料仅寥寥数语,对于背后的来龙去脉和隐情未有提及,李瑛三人是否真的谋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李瑛披甲入宫却是事实。
而这一点是李隆基最为忌讳的。二十年前,李隆基就是靠发动政变才坐稳江山。
在此之前,他经历了武则天时代的压抑迫害,从神龙政变到先天之变,这些血色教训让李隆基的政治神经十分敏感。
对于披甲入宫这样的事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哪怕是他的亲生骨肉,再加上开元时代带来的成就,让这位盛世国君更加刚愎自用。
武惠妃、李林甫正是利用李隆基的懈怠自满,以恭敬谄媚博取其信任,对于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隐瞒不报,蒙蔽视听。
陶醉在盛世余晖下的李隆基对藩镇坐大、官吏腐败等危机浑然不知,大唐帝国开始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