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扫荡后深入敌后坚持残酷斗争的第三十六区队

发布时间:2025-08-10 06:53  浏览量:1

五一大扫荡后在根据地坚持残酷斗争的第36地区队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放手南进,全力进行针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急于打通大陆交通线。所以更加集中兵力,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和封锁,并且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则坚持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摩擦,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共高潮。当时的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各方面的困难,又被日军、伪军、顽军三方面挤压,形势非常严峻。

一、整训后的各分区新编制。

为了粉碎日伪顽的夹击,巩固我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在1941年冬天冀中军区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整编,将军分区与地委领导的游击总队合并,实行了主力团、基干团、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群众武装民兵相结合的新体制。

当时的各分区根据上级指示,都是建立起了一个主力团、一个基干团、以及三个地区队的编制。其主力团还是以前的营连制,基干团则是取消了营级,由团部直属四五个大连。地区队规模和基干团相仿,只是火力配置略差,而且平时可以不穿军装进行活动。

当时的冀中7分区除保留17团为主力团外,22团缩编为基干团,同时组建了第32 、第36 、第45三个地区队。那时候的地区队属团级编制,但比正规军的团要小很多,一般编有4至5个连和1个特务连,兵力500至700人。那时候第七军分区三个地区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

第三十二地区队,坚持在定县、安国地区游击作战,也称定安地区队;

第三十六地区队,坚持在藁城、正定、无极地区游击作战,也称藁正无地区队;

第四十五地区队,坚持在晋县、深泽、安平地区游击作战,也称晋深安地区队。

二、1941年秋后成立的第36地区队。

第三十六区队,于民国30年(1941年)11月建立,前身系冀中军区七分区独立第三营。成立后的首任队长是谷恒瀛,政委是谷文凯(不久由廖鼎琳接任),副区队长谭云,参谋长王宗凯,下设第一、二、三、四连和一个特务连,全区队共下辖四个连600余人,拥有各种杂式步枪500多支,轻机枪5挺。由于除了在藁城、无极、正定等地活动之外,也经常深入到新乐、安国、博野等地进行游击作战,因此亦称为藁无新地区队。

由装备可以很容易看出,当时地区队的火力非常疲弱。那时候的主力团和基干团的战士,那可是人人都有步枪,各连还有3挺以上的轻机枪和掷弹筒。尤其是在警卫连里,一般还有迫击炮和重机关枪各一个排,装备有迫击炮2-3门和重机枪2-3挺。这些家伙在当时来说,可是非常难得的重武器了。

而相对于主力部队的每连三挺轻机枪,地区队的每个连的轻机枪则是每连只有一挺,迫击炮和重机枪更是一门也没有。其最强的火力,是区队直属的一个掷弹筒排,装备了3具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掷弹筒。从火力对比来看,当时的日军一个中队就装备有9挺轻机枪、6具89重掷弹筒,我们这一个团级规模的地区队,装备的重火力只有日军一个连级规模中队的大约一半而已。

但即使是只有这些简陋的武器,地区队也没有丝毫畏惧,自从成立以来就经常深入敌后,经常在藁城、无极、正定、安国、定南、定北、之光(今清苑)、博野一带活动。他们拔据点、烧炮楼、袭县城,给日伪武装以沉重打击。

三、五一大扫荡前后的36区队。

在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之前,第36地区队在上级命令下,提前分为了两部分活动:在1942年4月,区队长谷恒瀛和廖鼎琳政委率第一、二、三连,护送一批冀中干部到冀西北方分局学习。任务完成后,晋察冀军区指示第36地区队,携带拨给冀中军区的部分经费并掩护一批干部返回冀中。不过部队在过平汉铁路时,被敌人发觉后受阻,主力部队未能完成过路。经请示晋察冀军区首长后,决定这三个连全都暂留在路西进行整训。

当时留在冀中的四连和特务连,则由副区队长谭云率领,坚持在冀中根据地进行游击活动。在敌人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中,他们一直坚持在与敌斗争的第一线,不仅做到了在全分区各部队中损失最小,并且还收容了一批我军在战斗中失散的人员。在坚持了近两个月之后,这两个连于7月份随七分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与区队一、二、三连顺利进行了汇合。可以说在那时候的艰苦形势下,第三十六区队四连和特务连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时冀中平原的抗日形势非常恶劣,在敌人疯狂的大扫荡结束以后,冀中根据地成为了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地区。那时候的军区主力兵团都无法立足,大部分只能被迫外转,整个军区的正规军只留下一个二十四团就地坚持。当时在根据地内部,也只留下了部分地区队、县大队和区小队还在坚持斗争。

而日寇在反复拉网扫荡以后,则打起了长期盘踞的主意。他们到处建筑碉堡、修筑公路、挖封锁沟、建立伪政权,并且实行了残酷的统治,整个根据地一度变质。在那极其残酷的环境下,我党政军民英勇不屈,及时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正确执行了以武装斗争为主和两面政策相结合的斗争方针,逐步转化了形式,重新打开了局面。

四、大扫荡后深入敌后。

在1942年8月,部队重新进行了整编,第36地区队根据上级命令,将在大扫荡中表现优异的四连拨给17团,以重建这个损失严重的主力团。另外取消了特务连建制,改为了由区队直属的侦察排和通讯班。全区队当时共下辖三个连,加直属部队共400多人。

根据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各个区队由区队干部分别带领,重新深入根据地进行活动。因为冀中的敌后环境特别的艰苦,考虑到敌人的猖狂和隐蔽的需要,各地区队极少全队集中活动,基本都是以连(后改称大队)或排(后改分队)、甚至大班为单位分散活动。

这个所谓的“大班”,又是冀中军区所独有的一级编制。由于冀中军区处在深远敌后,又是一马平川,敌强我弱的态势十分突出,大部队无法集中,有时以排为单位都无法活动,而若以班为单位活动,对付敌人又显得力量不足,故而便催生了“大班”这样的独特编制。“大班”比排小,比班大,一般有二十余人。与班相比所不同的是,因为要独立活动,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大班还建有党的分支部。这个分支部也是独创的,它比正常的支部小,又比党小组大。分支部有分支书记,大班还有政治战士,担负着小型的政治指导员的职责。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第36区队全体人员于8月28日夜晚,顺利穿越了平汉铁路,奉命返回冀中作战。可以说在那个形势下,这就是一次勇闯龙潭虎穴的行动,当时的先辈们,就是抱着有死无生的决心,重新杀入了敌人兵力雄厚的中心地带。

从这以后,一直到大反攻开始之前,在这块燃烧的土地上度过黎明前最黑暗时段、创造出无数经典游击战例的抗日武装,就是这十几个地区队、几十个县大队、几百个区小队和几十万的民兵。以后的一段时间,小编陈天刑将以36区队的几个经典战例,讲述一下这段五一大扫荡之后坚苦卓绝的战斗史。

壮哉我冀中抗日战士!壮哉我冀中铁血儿郎!致敬先烈,治史铭记!

参考资料: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

《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第三十六区队简史》

《转化局面的小分队作战》陈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