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有救了!用消灭天花的毒株攻克艾滋,我国疫苗完成I期试验
发布时间:2025-08-09 00:3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人曾说,解决艾滋病疫苗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今天,这道难题的突破点来了——一款基于“天坛株”痘苗病毒的复制型疫苗,在我国完成了首次人体临床I期试验,展现了令人振奋的安全性和免疫激活效果。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格局,或将由此改写。
这次由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开展的临床研究,开启了国内首个基于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
48位健康志愿者参与其中,科学家们对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严格评估。相较以往大多数难以引发持久免疫反应的疫苗,这次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艾滋病病毒(HIV)具有极高的变异速度,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疫苗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期的免疫防护。
绝大多数已开发的艾滋病疫苗利用的病毒载体,往往缺乏复制能力,导致疫苗注射后抗原暴露时间短暂,免疫系统的应答随之有限。换句话说,这类疫苗的“训练”时间不足,难以培养出足够强大和多样化的免疫防线。
复制型病毒载体则模拟了自然感染过程,能在体内有限度地繁殖,延长抗原的暴露时间。
这种持续的免疫刺激,有助于激活免疫细胞的多重反应,包括抗体生成和细胞免疫两大核心机制。复制型载体的潜力早已被学界关注,例如腺病毒、牛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曾被尝试作为载体,但安全性问题和疫苗效果始终是瓶颈。
“天坛株”牛痘病毒是一种历史悠久、经过广泛使用和安全验证的病毒株,曾是全球天花消灭运动的关键利器。它能在体内有限复制,却不引起严重疾病,恰好满足作为安全载体的条件。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天坛株”病毒基因组中插入了艾滋病病毒的关键抗原序列,使得疫苗在人体内表达艾滋病特异性蛋白,诱导针对HIV的免疫反应。
这种方式既保持了病毒载体的复制能力,又保证了疫苗的安全性,极大提升了疫苗诱发免疫反应的潜力。此前,在动物实验中已显示出较好的免疫原性,人体试验是对其安全和免疫效果的首次权威检验。
此次I期临床试验严格招募了48名健康成年人,采用随机、开放标签设计。研究重点围绕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展开。安全性数据收集涵盖了注射部位反应、全身不良事件及免疫系统指标,确保疫苗不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结果表明,疫苗总体安全耐受良好,常见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轻度疼痛、红肿,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免疫检测显示,接种者体内艾滋病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显著提高,尤其是CD8+T细胞的激活。这类免疫细胞在对抗病毒感染中起关键作用,能够直接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扩散。
此外,疫苗还诱导了抗HIV抗体的产生,显示出较全面的免疫激活能力。复制型病毒载体在提供抗原持续刺激的同时,也触发了先天免疫反应,形成了免疫系统的协同作战状态。
相比无法复制的载体,这种免疫模式更加接近自然感染后的免疫状态,有望实现更强的保护效果。
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疫苗在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还初步探明了其激发持久免疫反应的潜力。这为后续更大规模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复制型病毒载体在艾滋病疫苗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新标杆。
回顾艾滋病疫苗研发的历史,科学家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HIV的高变异性意味着疫苗必须具备跨越多个病毒株的保护能力,而这正是大多数疫苗难以做到的。
全球已开展了300多项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但真正达到保护效果的寥寥无几。部分疫苗采用单一蛋白作为抗原,结果抗体反应有限;还有些疫苗试图通过基因工程病毒载体递送抗原,却因安全性问题受限。更有疫苗能够激发一定免疫应答,却未能阻止病毒感染或延缓病程。
其中,复制缺陷型载体虽然安全,但抗原呈递时间短暂,难以产生持久免疫力。复制型载体的优势在于能模拟病毒感染的全过程,诱发更复杂的免疫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不可忽视。
我国这次采用的“天坛株”痘苗病毒,正是基于其优良的安全记录和复制特性,成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中的理想选择。其成功的I期试验,为突破全球艾滋病疫苗瓶颈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艾滋病疫苗的多重难题,科学家们不断尝试融合多种技术,比如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平台,设计更为精准的免疫调节策略,提升疫苗对变异病毒株的覆盖能力。
此次试验结果无疑为我国乃至全球艾滋病疫苗研发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已经着手准备Ⅱ期临床试验,将扩大受试者规模,进一步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续时间。同时,针对不同亚型HIV的保护能力也将成为研究重点。
复制型病毒载体的成功,不仅助力艾滋病疫苗,也为其他复杂病毒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疫苗设计提供了借鉴。疫苗技术的进步正逐渐从单一抗原的刺激转向多维度、长期免疫激活,复制型载体是这条路径上的关键一步。
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疫苗的需求依然巨大,尤其在非洲、东南亚等疫情严重地区。我国研发的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疫苗如果在后续临床阶段表现良好,将成为全球抗击艾滋病的重要武器。
与此同时,疫苗生产和分发的能力也是挑战之一。如何保证疫苗的质量、稳定性和易用性,将直接影响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艾滋病疫苗研发的路并不平坦,但这项创新试验的成功,为破解长期难题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期待未来的临床数据能继续展现其潜力,推动疫苗尽早服务大众。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利用曾经消灭天花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创造了一条崭新的艾滋病疫苗研发路径。48名健康志愿者的I期试验不仅检验了安全性,更揭示了免疫激活的可能。艾滋病的阴霾下,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努力正在逐步点亮希望的火炬。
未来几年,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疫苗能否兑现保护诺言仍需时间检验,但复制型病毒载体的优势不可忽视。这不仅是中国科研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抗击艾滋病的重要进展。疫苗研发的道路上,挑战仍多,突破亦大。我们正见证历史。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中心等,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报告,2025年。
赵明等,《复制型病毒载体在艾滋病疫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病毒学报》,2024年第40卷。
王磊,《艾滋病疫苗研发现状及未来挑战》,《中国疫苗和免疫》,202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