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举后该做什么?县太爷杜凤治的上任记录,道尽仕途的弯弯绕

发布时间:2025-08-09 19:50  浏览量:1

范进中举的事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中举确实光宗耀祖,意味着一只脚已踏入官场。但真有那么简单?其实,中举后想真正走上仕途,还有漫长复杂的路要走。晚清杜凤治的经历就是明证。

范进中举

他 30 岁乡试中举,到 52 岁拿到广东广宁县知县任命书,足足熬了 22 年。

没错,30岁就乡试中举,绝对的的青年才俊杜凤治,他也当过京漂。

1844 年杜凤治中举时,街坊邻居敲锣打鼓来贺喜,都说杜家要出大官了。可没人告诉他,举人想当官,比现在考公上岸还难。

中举只是有了做官资格,后面有两条路:

一是参加会试考取进士;

二是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方式谋得官职。

杜凤治多次尝试会试,却都遗憾落榜。无奈之下,他选择通过大挑制度来谋求官职。咸丰五年(1855 年),杜凤治以举人大挑获得拣选知县资格,满怀期待地入了京。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长达数年的失意,清朝的官场就像个挤爆了的地铁车厢,每个座位都被占着,想挤上去要么有硬关系,要么有硬实力。杜凤治啥都没有,只能待在北京 “候缺”。

这一候就是十年

他在京城租了间半地下的小屋,白天去官员家里当私塾先生,晚上替人抄写文书。每月挣一两三钱银子,连养活自己都费劲。有年冬天妻子带着孩子来探亲,一家人挤在屋里,连顶像样的蚊帐都买不起,孩子被蚊子咬得整夜哭。

30 多次参加吏部选拔,每次都名落孙山。他在日记里写:“同窗皆外放,唯我守空庐”,字里行间全是辛酸。

直到 1863 年,杜凤治得到高人指点,举家族财力咬牙凑钱 “捐官”,同时为了保险,又加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同知衔,相当于给吏部塞了红包,前后光有记载的就花了4680两银子,这才勉强拿到排队优先权。

这笔钱在当时能买 200 亩良田,是普通百姓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巨款。杜凤治把老家的地契押出去,又借了一圈高利贷,还得了宗族的帮助,才凑够这笔 “入场费”。


也是他的运气,到了同治四年,恰逢大计之年,许多官员被弹劾空出位置,杜凤治终于在同治五年(1866 年)通过吏部抽签,幸运地抽得广东广宁县知县一职。

大家知道美国大学学费贵,大部分人上大学都会背上巨额学贷,毕业后要工作多年才能还清。可你未必知道,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想当知县也一样,得先砸锅卖铁凑齐 "上任费"。

1866 年夏天,杜凤治终于抽到广东广宁县知县的签。狂喜过后,他发现更棘手的问题来了 —— 没钱上任。

按规矩,新官上任得给吏部官员 “谢礼”,给京城权贵 “告别礼”,”路上还得打点驿站和地方官。算下来没万把两银子根本撑不下来。可他兜里比脸还干净,连买张去广东的船票都费劲。

这时候,京城的 “京债” 贩子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围了上来。

这些人专做新官的生意,套路玩得比现在的网贷还溜。借 1000 两,实际到手只有 500 两,还得签双倍的欠条。杜凤治一开始还想讨价还价,可人家放出话来:“要么借钱上路,要么把任命书交回来”。

没办法,他只能捏着鼻子借了第一笔:4000 两银子,到手 2000 两,还被强行塞了个 “长随”—— 说是帮忙处理杂务,其实就是债主派来的监工。

这笔钱刚够给吏部官员送礼,连去广东的路费都不够。他只能硬着头皮又借了四次,前前后后欠了近万两,光利息就够普通人家过十年。

出发那天,他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直发呆:“此去广宁,不是当官,是去卖命啊”。看着这些欠条,海瑞来了也当不了清官啊。

从北京到广东广宁,现在坐高铁半天就到,可在晚清得走 37 天。这一路,杜凤治把 “花钱如流水” 体会得淋漓尽致。

雇马车花了 230 两,租船花了 180 两,随行的 7 个仆役食宿又是一笔开销。最让他肉疼的是沿途的 “打点费”—— 过黄河时,河防官暗示要 “船捐”;进广东地界,知府衙门的门房要 “门包”;连驿站的小兵都敢伸手要 “茶水钱”。

有次他想省点钱,没给驿站的驿丞塞红包,结果驿丞故意把他的行李扔在雨里,说是 “不小心碰倒了”。杜凤治气得发抖,最后还是乖乖送了 5 两银子才了事。

走到半路,盘缠又见底了。他只能在湖南境内找票号再借 680 两,这次更狠,到手只有 340 两还得给中间人抽成。票号老板也派了个伙计跟着他,明着说是 “帮忙管账”,实则是盯着他到任后立刻还钱。

等他终于抵达广州府时,身上的债务已经滚到吓人的程度,可偏偏他钱又花的差不多了。幸好广州协成乾银号的孟掌柜见他可怜,借了 650 两银子还没收利息,杜凤治感激涕零,后来才知道孟掌柜早打听清楚广宁是个 “肥缺”,这是放长线钓大鱼。

到了广宁县城,杜凤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得应付更烧钱的场面。

首先是请师爷。知县处理政务全靠师爷,刑名师爷管断案,钱谷师爷管收税,每个都得高薪聘请。杜凤治一口气请了 7 个,一年工资 6000 两,其中两个还是知府硬塞过来的 “挂名师爷”,光拿钱不干活。

然后是拜码头。他提着厚礼去拜见肇庆知府,光 “门包” 就给了 80 两;去按察使衙门送礼,师爷暗示 “三节两寿” 都得意思意思;连县丞、典史这些下属,也得每人送套体面的绸缎。

最离谱的是同治十一年,两广总督瑞麟过生日,杜凤治咬咬牙送了 3000 两银子的珠宝绸缎。他在日记里算过账,那年光送礼就花了 20000 多两,相当于现在的 400 多万。

这些钱从哪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刮。广宁有 24 家造纸厂,每家每年得 “孝敬” 100 两;新开当铺要交 50 两 “开业费”;就连农民秋收,都得先给县衙送 “尝新米”。

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欠着一屁股债。有次他跟心腹说:“照这样算,在广宁干 20 年,未必能还清上任前借的债”。幸好后面他调去了管着半个广州城的南海县,不然这债还真够一还。

之前写杜凤治系列文章时,常有读者说,当了十几年县太爷,最后才攒下四万多两,这都算清官了。

其实大家没算他花出去的钱。这些年他真正经手的银子,别说四万两,四十万两都打不住。当然,比起同时代那些刮地三尺的官员,杜凤治确实还算有底线的。(本文根据杜凤治《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整理,部分细节合理推演)#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要是觉得内容还不错,麻烦顺手点个赞、收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