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粉第一股”,要易主了?

发布时间:2025-08-10 07:04  浏览量:2

日前,一则来自贝因美的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小贝大美控股”)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若申请获受理,贝因美控制权或将生变。

昔日“国产奶粉第一股”贝因美,迎来未来发展的关键转折时刻。

控股股东预重整

危机表象下的转型契机

根据公告,贝因美表示,小贝大美控股因“流动性紧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具备重整价值”提出预重整申请。

贝因美提醒称,小贝大美控股是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不确定性,是否重整成功也存在不确定性。重整进展可能导致其在公司的股东权益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

看似前路危机重重,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或许是贝因美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预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它是在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向法院主动申请的债务重组程序,是企业在面临债务危机时寻求司法保护的积极举措,旨在通过庭外重组协商,避免直接进入破产程序。

从贝因美公告来看,小贝大美控股目前持有贝因美12.28%股份,但其中98.85%的股份已被质押或冻结。这种“接近满仓质押”的状态,让人看到其控股股东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力不从心。

值得注意的是,贝因美在公告中强调,控股股东的预重整“不会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从业务层面看,贝因美2024年营收27.73亿元,同比增长9.7%;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16.92%。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7.28亿元,同比增长1.01%;归母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93.87%。

这些数据表明,贝因美本身的经营状况正在改善。

控股股东的资本困境与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背离”恰恰反映了不少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的平衡难题。对贝因美而言,控股股东的预重整或将可能成为其轻装上阵、重新出发的转型契机。

业绩承压

昔日龙头的艰难挣扎

回顾贝因美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U型”曲线。

2011年4月,贝因美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股”,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时期,2013年营收达到61.17亿元的峰值。

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4 年在国内母婴店和商超渠道,贝因美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是前三甲中唯一一家本土奶粉品牌。

(图源:微博@贝因美亲子)

然而,辉煌并未持续太久。2016年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新生儿数量下降,贝因美的业绩开始下滑。

2016—2022年,公司累计亏损29.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1亿元、-10.57亿元、0.41亿元、-1.03亿元、-3.24亿元、0.73亿元、-1.76亿元。公司也因此在2018年被加ST,进入退市边缘。

2023年和2024年,贝因美虽开始盈利,但盈利金额较小,分别为4745万元和1亿元,且前些年持续的亏损依旧给公司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压力。

市场地位方面,贝因美的奶粉业务占比超过九成,但市场份额却在其它品牌的蚕食与挤压中不断下滑。

曾经的行业领军者,如今却面临严峻挑战。尽管贝因美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上曾经取得过显著成就,但近年来业绩的下滑和市场地位的下降,使得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贝因美能否重拾昔日辉煌,重新在竞争激烈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仍是一个未知数。

行业挑战与破局之路

贝因美的业绩波动,其实可以视作是国产奶粉品牌面临的共性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生儿数量为954万,较2016年减少近50%。这一人口“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收缩。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外资品牌通过渠道下沉争夺市场份额;国内龙头通过高端化战略实现快速增长;新兴品牌则借助互联网营销异军突起。

中国奶粉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外资品牌、国产龙头和区域品牌各据一方。

在这样的环境下,贝因美面临的挑战极具行业代表性。

然而,多重因素交织下,贝因美依旧能够在近两年实现回暖,也着实不易,这得益于其在应对行业变局时采取的多管齐下的策略。

比如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打造“爱加”等高端产品线;另一方面拓展业务边界,发展儿童奶粉、成人奶粉等新品类。2024年,公司ODM定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52%,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此外,贝因美还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中国智造国际品质,贝因美数字化之路”项目还成功入选《中国奶业数字化转型卓越案例集》。

尽管面临挑战,贝因美仍展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复苏潜力。此外,创始人谢宏的回归也为公司带来战略定力。

2018年,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在离开公司7年之后重新掌舵,开启了贝因美的改革之路。谢宏回归后,立即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不做到年营收300亿元,市值达不到1000亿元,不会考虑退休。”这一目标让市场看到了谢宏对贝因美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20年,贝因美进一步发布了《2020——2024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设定了阶段性目标:产品销售规模重回行业“三甲”,并构筑营收破千亿的母婴生态圈。

从贝因美近几年的短期业绩来看,谢宏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贝因美的业绩,为公司带来了短暂的回血之机。

(图源:微博@贝因美亲子)

然而,从长期来看,贝因美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此前设定的重回行业“三甲”等目标未能实现,表明贝因美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依然明显。其次,贝因美及其创始人谢宏等多名高管因多项违规行为收到了监管部门的警示函,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信誉,也给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品牌不断涌入,贝因美的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实现长期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不过,即便如此,贝因美的品牌价值仍在。此次控股股东预重整事件虽然带来短期不确定性,但也可能成为贝因美重新出发的契机。贝因美若能借此机会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有助于增强资金实力和市场信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奶粉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随着消费者日益成熟,产品品质、品牌信任和专业服务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贝因美若能抓住这一机遇,其三十年的行业积淀,特别是在科研和质控方面的投入,或许将在这一转变中化挑战为机遇显现出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