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谜|何处寻屈子:(8)回归屈原
发布时间:2025-08-10 07:28 浏览量:2
第八章:回归屈原
盖闻屈子行吟,楚辞光耀千古;贾生吊诔,遗踪怅惘千秋。然丹阳聚讼,秭归岂是初都?汨水传疑,湘浦宁为永宅?凌子智民,覃思精研,钩沉索隐,乃据舟节之玄符,参楚居之秘简,证丹淅之故迹,破千年之迷障。今述其要,爰为之序。
昔郦元注水,误徙丹阳于南浦;后人踵谬,空寻郢阙于西陵。岂知龙城沉渊,周垣隐现商尺;楚简纪事,疆郢分明淅川。香花镇里,南阳故里犹存葫芦之岩;屈原岗前,拦驾遗风长萦西峡之林。此非诞降之地乎?至若三闾世禄,屈源河畔,封土肇于武王;左徒谏章,夷陵道上,谪踪详乎哀郢。鄢郢迁都,非涉江南之野;汉北割地,实悲郧邑之沦。
尤可辨者,太史公书“怀石汨罗”,世皆谓湘流殉节。然考麇罗故国,本在汉皋,郧志斑斑可征;楚文徙罗,原居汉涘,罗祠岌岌犹存。秦纂六书,麇讹为麋;唐修群籍,北混于南。遂使五峰沧浪,不闻正则怀沙之恨;柳陂兰畹,空付江蓠遗佩之思。观夫湘楚地名,尽与郧襄相契,岂非南迁之明验?
嗟乎!灵均一生,三折未堕其志:郢都变法,虽谗疏而育李;夷陵求索,纵踽偻犹问天。终焉怀沙汉渚,非关放逐;致命旧封,实秉孤忠。凌子抉发幽隐,使楚材不沉于南土;廓清霾雾,令屈魂得返于故山。今证其封在郧阳,生于淅邑,仕于丹淅,殁于汉滨,行迹贯乎豫陕鄂,精魂铸乎商於道。斯考既出,旧说尽顚,非徒索地脉之真,实欲彰贞臣之本也。后之览者,当临汉水而诵骚经,陟商於以追遗烈,则屈子之灵,其稍慰乎?
悬鹄既张,俟乎明鉴;新编甫就,以俟方家。
屈原在《离骚》开篇自报家门,称自己为“帝高阳之苗裔”。凌智民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清华简·楚居》推测,楚武王长子屈暇为屈原的得姓始祖。楚武王时,楚国的郊郢就在十堰郧西,屈暇主持的蒲骚之战发生在十堰郧阳区,灭绞之战发生在丹江口市习家店。武当山志记载的屈源河位于十堰郧县,是屈暇的封地,这一封地为屈氏家族世袭。
在屈原的先祖中,有多位曾任庸地行政长官,屈原的父亲屈章在任庸伯期间曾主持对巴国的战争。
屈原生辰有多种说法,主要来源是对《离骚》的解读。在所有关于屈原出生年月的推算中,凌智民认为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2年的较为合理。
公元前322年,屈原仕楚。先为博士,后升任左徒(左尹,黄歇曾任此职务)。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但过于耿直,在劝谏怀王时激怒怀王而被疏远。期间,屈原从事教育事业,为楚国培养人才。
在屈原被疏期间,张仪欺楚。爆发丹淅之战。楚国大败,被迫迁都于鄢郢(宜城郑集镇楚皇城)。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发起蓝田之战。战前,屈原作《国殇》鼓舞士气,使怀王节节胜利,迫近秦国都城,但终因后方遭袭而被迫退兵。在楚国极端困窘之时,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
屈原上任后,重视改革人事制度和变法。根据史料记载,屈原为楚国修建一部称为《为宪令》的法典。由于屈原的变法,触动了楚国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屈原虽然很严格地要求自己,还是遭到了利益集团的谩骂和排斥。
对这些攻击,屈原不为所动,毫不退却。这些骂的人一看屈原不理睬,就开始造谣生事,说屈原迎合时俗投机取巧,背弃规矩对错不分。背离绳墨追求邪曲,抛弃法度擅立标准。
怀王也听信了这些谣言,将屈原贬到夷陵。屈原从郢都到夷陵的行程被记录在屈原作品《哀郢》和《抽思》中。
屈原在被贬期间,对自己两次变法都不能成功进行了反思,后悔自己不该与小人妥协背弃初衷。
屈原变法的心情非常迫切,但屈原现在被贬在外,回到郢都是不可能了,屈原只好先回到乐平里(西峡屈原岗)。
屈原这次回家的目的就是“修吾初服”。也就是说,屈原要完善他的法治思想。
屈原回家期间,女嬃用鲧的故事劝告屈原要明哲保身。但屈原并不认同,于是屈原决定请舜帝来做评判。
屈原沿着沅水(淅水)和湘水(汉水)来到舜的墓前(苍梧),向舜陈述历代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切果然得到了肯定,屈原受到了鼓舞,回到夷陵开始上下求索,但没有人能够理解屈原的美政思想。
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这些人才并不一定效力于自己的国家,而是哪里的君王能用他就效力于谁。甚至朝秦暮楚,帮助敌国灭掉故国大有人在。正是鸟择良木而栖、人择君子而处。
就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屈原在楚国求索无门,于是拓宽思路,开始周流求女。选择可以效力的国家。
在屈原的潜意识中,其他国家都是轶女。自己国家才是美女。在自己被国家抛弃,其他国家又不能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情况下,屈原只得向神巫灵氛问卜。
灵氛建议屈原不必苦念着自己的国家,应当远走高飞,到别的国家发挥自己的才能!屈原听了灵氛建议,但心中还是犹疑不决。为了解开心中疑团,回到封地再请巫咸降神。
巫咸启示他远行,择明君而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告诫他趁自己还年轻时要及早行动,不要犹疑不决。巫咸说:只要你展示自己的才华,各国的贤臣在你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屈原认真分析了楚国的现状和自己的处境,确信自己留在楚国毫无出路,于是认可了巫咸忠告。屈原按照灵氛选定的吉日良辰和巫咸指引的出路开始远行。
屈原来到西域,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就在屈原满腔兴奋之际,屈原听到了马夫对自己坐骑的对话,勾起了屈原思念故乡之情。但楚国的君臣误解他,楚国的群小们凶狠地迫害他,他回到郢都是不可能了,他的美政梦想无法实现,他只好以彭咸为榜样暂时隐居起来。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会盟名义邀请楚怀王至武关。楚怀王经过乐平里时,被屈原拦马劝说,楚怀王没有听屈原之劝,抵达武关后,秦军伏兵封闭关口,将其挟持至咸阳软禁。屈原作《思美人》。
楚怀王被秦国软禁后,国内无主,情势不稳。大臣昭雎请屈原出山从齐国接回作为人质的酓横立为楚王,屈原恢复原职。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趁隙逃走,最终被秦军追捕回咸阳。公元前296年,楚怀王病逝于秦国,其遗体归楚边境时,屈原作《招魂》以吊,怀王遗体下葬时,屈原作《大招》。
公元前290年,屈原请辞,自令放为,回到封地郧阳区屈源河。作《渔父》。
公元前287年,屈原路过郢都,顷襄王试图挽留屈原,屈原心烦意乱,于是去向太卜郑詹尹请教,郑詹尹鼓励屈原按照自己的心志,实行自己的主张!于是,屈原谢绝了顷襄王的挽留,回到了郧阳区屈源河。
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80年间,屈原在郧阳创作《天问》《湘君》《湘夫人》《山鬼》等作品。
公元前281年,顷襄王想与齐、韩联合伐秦,结果秦国抢先行动,攻打楚国,楚被迫于280年割上庸、汉北之地给秦国,屈原的封地也在割让之列。屈原不愿在秦统治下生活,通过涉江到首阳山隐居。创作《涉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郢都,烧夷陵。屈原听到楚国为秦所灭的假消息,屈原既悲愤又自责。产生了以身殉国的想法。屈原从隐居地辗转回到祖祖辈辈居住之地——郧阳区屈源河,于五月五日投入汉江。期间作《悲回风》《哀郢》《怀沙》《惜往日》。
屈原出生地考
在屈原的所有作品中,没有交代自己的出生地。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是屈原故里,主要依据是《水经注》的记载。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将楚国的都城丹阳和屈原的出生地都定在了湖北秭归。由于《水经注》的这一认定,导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秭归是楚国的发源地丹阳,是屈原的出生地。以致在建设三峡大坝前,为了保护楚国初都遗址,对秭归城进行了地毯式的考古发掘,最终发现秭归虽有三城层叠遗址,但最底层为三国时期城址周长仅800米;中间层为明朝城址周长为1500米;最上层为清朝城址周长为1809米。因此专家作出结论,丹阳城不在秭归。
凌智民在破解《鄂君启舟节》《山海经》《禹贡》地理密码后发现,古代的“江”是丹水流过的河道。因此,凌智民将寻找丹阳城的目光移到了丹江流域。
1979年到1989年间,考古人员通过对淅川下寺的考古,推测沉没在丹江水库下的龙城遗址是楚国的初都丹阳。由于缺乏更多的证据,不被广泛认可。
凌智民通过对龙城遗址的水下勘测图研究发现。该遗址东墙长730米,南墙长1030米,西墙长915米,北墙长974米,城周为3649米。凌智民将这一记载与《水经注》记载的丹阳城的大小作了对比,按照商周时一尺为16.95厘米,一步为八尺,三百步为一里,一里为406.8米计算,《水经注》记载的丹阳城城周为八里二百八十步。就是2680步,折合成现在的长度为3634米。两者十分吻合!
《水经注》既记载了丹阳城的大小,也记载了屈原故里与丹阳城之间的距离:“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过去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记载,很少提及。因为根据这一记载,屈原故里乐平里和女嬃的住地都落入了现在的神农架深山老林之中。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水经注》对丹阳城大小的记载启发了凌智民,是不是《水经注》将丹阳城和屈原的住地整体从丹江流域搬到了长江流域呢?凌智民试着以龙城为基点来解读《水经注》的这一记载。
以龙城为基点,往东北沿一条小河走大约11公里,尽头是淅川县凤凰镇(现为香花镇辖)。这里南阳里,葫芦岩与秭归后山及屈原庙所在地街道同名。
龙城往北160里(相当于现在的65公里)是西峡屈原岗所在地,这里历代地方志都认为是屈原故里,现在还存有多处纪念屈原的设施,也是全国唯一保留屈原一名的地方,屈原拦马劝怀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屈原岗西北60里(相当于24.5公里)是内乡县夏馆镇,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战时期,河南技工学校迁址夏馆镇时,校址就在女嬃庙旧址上。
把丹阳城定位在龙城,《水经注》中的矛盾将迎刃而解。
通过这些比较,凌智民认为,郦道元是将楚国丹阳及屈原的记载从丹江流域整体地移到了长江流域。凌智民还通过对《楚居》的研究,梳理出淅川龙城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龙城曾名冗、沈鹿、疆郢、福丘、郢、秦以后才叫丹阳。是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简王、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住过的地方。该城毁于公元前312年的丹阳之战,战后楚国迁都鄢郢。
屈原投江地考
《史记》记载:“(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这也是对屈原投江地的唯一记载。《史记》的这一记载,来自贾谊的《吊屈原赋》中的“侧闻”。
对于《史记》的“汨罗”一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汨罗是指汨罗江,一种认为“汨罗”是“麋罗”的变异,“麋”指麋国,“罗”指罗国。
凌智民通过对历史记载的分析,发现在屈原投江时,现在的汨罗江称为■水,这一称谓直到清代才改称汨罗江。因此认定《史记》中的“汨罗”不是指汨罗江。
凌智民通过对汨罗屈原投江地的考察,发现在汨罗屈原投江地的南侧约十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罗城的地方,是《水经注》记载的罗国都城。在屈原投江地北侧约十公里的地方是《水经注》记载的麋国。这两个国家在国家级古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载。也与湘阴县早期出版的有关书籍对“汨罗”的解释一致。但是到了近代,关于“汨罗”就是“麋罗”的说法突然消失了。消失的原因竟是地方志记载的“麋国”在官方的文献中全部是“麇国”。这就意味着“麋罗”这一说法不成立。凌智民查阅郧县地方志,也发现了与岳阳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两个存在过“麇国”的地方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凌智民通过查证,最终认定发生错误的不是地方志,而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将《十三经》中的所有“麋”字都改成了“麇”字,始作俑者可以从段玉裁、沈廷芳一直追索到唐朝的陆德明。也就是说:《史记》记载的“汨罗”就是“麋罗”这一说法是成立的。但不幸的是湖南省2015年考古报告得出结论:罗城遗址并不是所谓“罗子国”的都城,而是一处战国时期的楚国县城。至于古糜国遗址,湖南省考古学界不但对汨罗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还对岳阳县、岳阳市区疑似存在古糜国的地点进行了调查,都没有发现古麋国存在的任何痕迹。
既然,岳阳地区没有古麋国和罗国,那么古麋国和罗国又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左传》记载,古麋国在现在的十堰郧县境内,通过考古,古麋国在郧县五峰乡为学界公认。至于古麋国被楚国灭亡后是否迁徙到了湖南的问题,凌智民通过对《楚居》的研究,证明公元前506年吴楚战争时的麋地不在湖南而在郧县。至于古罗国最近发现遗址位于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历史上有“楚文王迁罗子于湘”的记载。在楚文王时代,楚国没有发展到湖南,湘水也还在汉江流域,所以,楚文王迁罗子一定是迁在楚国管辖内的汉水上游“湘”。现在在十堰郧阳区还有罗公庙,罗公公社等遗址。也就是说屈原的投江地在“麋罗”是指屈原投江地位于现在十堰郧县五峰乡到柳陂镇之间的汉水中。以下是郧县五峰乡到柳陂镇之间的纪念屈原的地名与汨罗纪念屈原的地名的对照:
从这一对照中,我们不难看出,关于屈原的投江地,由于湘水的变迁,纪念屈原投江地的地名都整体搬迁到了湖南。
结论
凌智民说,还原屈原的生平,《鄂君启舟节》是一把钥匙,随着《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破解,使我们知道楚国的地名在秦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这一线索,得以对那些古籍中记载的与《鄂君启舟节》相关的地名进行重新考证。利用重新考证的地名结果重新解读《楚辞》和其他古代地理著作。屈原的生平就真实地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凌智民最后得出结论:
屈氏的世袭封地在湖北十堰郧阳区屈源河;
屈原出生地在河南淅川香花镇;
屈原小时候住过的乐平里在河南西峡屈原岗;
屈原仕楚时楚都在河南淅川龙城,曾名冗、疆郢、福丘、沈鹿、郢、秦以后称为丹阳;
屈原被贬时楚都为鄢郢(湖北宜城郑集镇);
屈闾在湖北十堰郧阳区屈源河;
景闾在陕西商南过风楼;
昭闾在河南西峡屈原岗;
屈原为三闾大夫的赴任地为景闾;
屈原自令放为地为屈闾;
屈原的投江地为湖北十堰郧阳区五峰乡到柳陂镇一带的汉水;
屈原根本就没有被流放,仕途经历三次波折,第一次是被疏,第二次是被贬,第三次是自令放为;
屈原的主要活动地和行吟地在湖北十堰地区、河南南阳地区、陕西商洛地区、湖北襄阳地区。
凌智民的以上结论,颠覆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