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的平和,一半是懂得,一半是放下

发布时间:2025-08-10 07:33  浏览量:3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很友好,唯独看不上某一类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到底在排斥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烟灰缸将陪大家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中一起去寻找。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华裔作家伍绮诗,她曾凭借《无声告白》一举征服欧美文坛。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更是再度让她备受瞩目,不仅助其获得2017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殊荣,还一连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本书围绕爱、责任、规则、追寻自我等主题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内容震慑心扉。

故事的开头,理查德森家的房子被烧了。

而重点怀疑对象,居然是他们家的小女儿——伊奇。

和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他们家的房客——米娅母女。

似乎从米娅母女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些事情会发生。

这场火究竟是怎么烧起来的?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伍绮诗的脚步,寻找真相和答案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父母的不理解,米娅的大学生活必须由她自己负担。为此,她不得不一边学习课程,一边兼职打工。

第一年,米娅在付清房租的基础上还攒到了一些钱,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校方的某些原因,她的奖学金被取消,她根本无力支付余下的学费。

经过数次挣扎,最终,迫于无奈,米娅做出了替人代孕——这个几乎改变她整个人生的决定。

她原本的计划是,先休学一年,等完成这件事后,就能拿着这笔丰厚的报酬支付学费,继续完成学业,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生下玻尔后,她开始了与女儿相依为命的流浪生活。

米娅也曾想过,如果没有这个代孕事件,她的人生或许会不同。但有时,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虽然日子过得艰辛,虽然再也不能回去念书,无法回家见父母,但她依然享受与女儿在一起的每分每秒,这是上天的恩赐。尽管没有完成学业,在恩师的引荐下,米娅还是成为了摄影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烟灰缸曾看过一个故事。旅行者眼见婆婆渡河艰难,尽管自己早已筋疲力尽,还是用最后的力气帮婆婆渡了河。然而,和他想的有点不一样,婆婆什么都没说,便匆匆离开了。

旅行者以为自己帮错了人。谁曾想,几个小时后,一位年轻人带着干粮和马,追上他,感谢他对自己祖母的帮助。

有时候,我们就像这个旅行者一样,以为自己遇到了不对的人或者不好的事情。但其实,并非如此。

在烟灰缸看来,我们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有缘由,都有价值或意义。没有谁是不该出现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该发生的。

我们只需要用心对待每一次遇见,去看见每件事带给我们的馈赠和成长。

过于精算的关系

往往不堪一击

麦卡洛太太怀疑,米拉贝尔的生母贝比堕胎了。如果属实,那么这可能会直接决定案子的走向。

作为麦卡洛太太的闺蜜,理查森太太决心找到贝比堕胎的证据,帮闺蜜拿到监护权。她想通过老朋友伊丽莎白——市立医院的负责人,查阅医院的病人就诊记录。对于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伊丽莎白尽管非常为难,却还是答应了。因为她欠理查森太太很大的人情。

然而,在见到理查森太太的那一瞬间,伊丽莎白改变了主意,没想到却听到了对方的肺腑之言。她开始细数这些年来,对伊丽莎白的每一次帮助,从婚姻到工作。

伊丽莎白意识到,理查森太太确实帮了自己很多,并且将自己的每一笔付出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是来要账了。

最终,理查森太太如愿看到了就诊记录。不过,她和伊丽莎白的关系也再也回不去了。

是什么摧毁了这艘友谊的小船呢?是理查森太太的过于精算。

不过,她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人。

不久前,兹心在用餐的时候,恰好也看见了类似的一幕。

女孩泪如雨下,向男友哭诉,细数这些年为他做过的每一件事,抱怨他却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一旁的男生,有些心疼,但更多的是紧张和尴尬。最后他说:“对不起,原来我欠你这么多。”

之后,两人除了吃饭便再无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总会有一方出来翻旧账,一遍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多么委屈,而另一方就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从辩驳。

烟灰缸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伤害感情的做法。感情里的付出,本来是一个心甘情愿、愉悦互动的过程。但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之间只剩下“债”了呢?那么,还完“债”,关系自然也就戛然而止了。

我们都希望对等付出,但真的没必要一笔笔去算账、要账,这样的感情可能真的会变质。

有些事情

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事情正在按照理查森太太期望的发展。

没多久,她就收到了丈夫的好消息:孩子判给了麦卡洛家。

理查森太太自然是高兴的,但理查森先生却高兴不起来,他很替那个输了官司的女人感到难过。

她输掉的不只是一场官司,而是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和妻子谈过。理查森先生认为,在文化方面,麦卡洛一家可能没有能力教导一个华裔小孩,而这对米拉贝尔显然非常重要。妻子却不以为然。在她的认知中,事情再简单不过:贝比不守规矩——曾经因为生活困难而遗弃过孩子,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与之相比,麦卡洛太太显然是个好母亲。

理查森先生深知,这件事的情况没这么简单,也没法用任何规则去衡量谁对谁错。否则,案子也不会拖那么久,因为就连审理此案的法官也很难下决断。

的确,烟灰缸也深以为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有些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笔下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原本浩介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因为欠债必须连夜出逃,这让这个少年非常不安。

经过多番挣扎,少年最终在路上,选择背弃父母,独自生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认为自己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直到他得知了真相。原来,在自己离开之后,为了保全自己,父母不得不选择“全家赴死”这条路。

对于年少的浩介来说,父亲的逃避行为是“错”的,而对于当年的父母来说,浩介的半路背弃,是否也是“错”的呢?

没人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许,站在他们的位置,处在他们当时的认知层次上,他们都没有错,又或许都错了。

但父母对浩介的爱是真实的,浩介后来的悔恨也是真的。

烟灰缸不得不说,有太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太多的悲剧无法归咎责任,更有太多的事情没法判断对错。

你所排斥的

只是你的另一面

一直以来,理查森太太都看不惯小女儿伊奇。

一方面,是出自于她对这个“早产”女儿过度的担心和关注,总是习惯于找问题。另一方面,伊奇的反抗和叛逆,与她长久以来形成的循规蹈矩的处事原则相矛盾,她非常排斥这一点。

不过,直到真的失去了女儿,她才意识到,伊奇继承了她很久以前压抑在心底的反抗火苗,这是她的反面。原来,她一直排斥的竟是自己的另一面。

这也是理查森太太反感米娅的原因。米娅的特立独行,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她内心沉寂已久的火苗,越烧越旺,随时都会瓦解掉她长久以来建立的秩序、体系。

她害怕,害怕面对内心真正的声音。为了守护心中的秩序,她调查米娅,甚至最后赶走米娅母女,其实只是在做无谓的挣扎罢了。

伊奇的一把火,让她再也无法装睡。伊奇的离开,让她彻底睁开了眼。只是,小女儿还会回来吗?

正如我们中的很多人。

有时候,我们看旁人总不顺眼,这也不好那也不行。

你不喜欢那个情绪化的同事,因为你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你情绪化起来也没比他好多少。你很反感伴侣的优柔寡断,但你可能忘记了你连出门穿什么都要纠结半天。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遇到某些人时,在看见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会有如此大的反应?我们在排斥什么?

或许,我们真正不愿接纳的,从来都不是另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另一个尚未被看见、接纳的面向。你所排斥的,只是自己的另一面。

烟灰缸认为,有时候,关系就是一面镜子,你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都是你自己。你所喜欢的,是你自己。你所排斥的,或许还是你自己。所以,与其指责或是改变别人,不如朝内看。当你调节好了与自己的关系,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

古语有之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我们是否必须无时无刻被规矩捆着走呢?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兹心可以确认的是,没有人愿意成为规矩的奴隶,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因为规矩本身,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健康、美好,而不是为了毁掉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你可能有务实传统的一面,但你依然希望生活中可以有一些变化性。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体两面时,不必慌张,更不必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另一部分。

放轻松,我们完全可以试着去平衡自己内在的这两种矛盾,在保留主体规则的条件下,偶尔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相信我,你会看见生活里的一些东西正在悄悄改变。

你正在放下一些东西,也在创造一种鲜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