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把夸奖当成变相操控!4个“低调有力”的方法,让内驱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08-10 06:54  浏览量:1

接上一篇,现在讲“具体怎么做?”

抛开网上说的各种夸奖注意项,比如夸具体而非笼统,夸努力而非天赋,夸过程而非结果等等,这里讲4个方法(尤其第二和第三点)。

夸得比较“低调”,但却有力量,一定能助力孩子内驱力提升!

01

发自内心

一句话:当你真的觉得孩子表现的好的时候才夸奖他,而不要机械的夸奖孩子。

这项任务可不轻松,但非常值得。

如果你并不觉得某件东西或某件事“好极了”或“棒极了”,就不要为了让孩子多多展示自己,或者因为想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装出那种样子来,不然,这就是操纵性的夸奖。

没有人愿意被操纵,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02

描述,而非评价

当8岁的小女孩儿站在游乐场的滑索的斜坡上,自豪的地大喊“快看,妈妈”,然后一下子往下滑时,我们可以回复“妈妈看见了,你嗖的一下就滑下来了”,这就不是评价,不同于“你好厉害,太棒了”。

当孩子给我们看他画的画,然后问“妈妈,你看这幅画怎么样?”我们同样可以不做评价,不用惊呼“好极了”,而是以描述作为回应“你用了明亮的颜色,看起来很欢快,你是不是挺喜欢这种颜色?”

通过观察和描述,我们给予了孩子善意的关注与重视,且没有评价他。孩子会觉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关注的是他本人和他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关注非常重要。

要插一句,如果孩子有总是寻求父母的评价的习惯,那你要知道,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在过往给予的一次又一次的夸奖中,把他给训练出来的。通过“循序渐进”地给他们关注,并描述我们的感受,可以逐渐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03

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举例:

孩子:爸爸快来看,这是我做的。

父亲:看起来挺复杂的,肯定很难搭吧,是不是?

孩子:是啊,我搭了好久。

父亲:我想也是,那你喜欢他吗?

孩子:我觉得他很好看,但是屋顶搭得不太好哦。

父亲:哦,怎么不太好了?

孩子:太晃了。

父亲:你觉得不好,那你要不要再试一下,把它弄稳一点?有没有什么办法?

孩子:嗯,我试试吧,再把旁边粘一下,你帮我一下喽。

父亲:可以的,或者你先自己试一试,要是还不行,我再来帮你,可以吗?

孩子:那好的。

在上面例子中,父亲试图表扬孩子的手工作品的复杂性,从中可以看到两点。

首先,父母对女儿作品有针对性的分析,而不是喊一句笼统的“做得真好”。

其次,父亲也没有把自己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我很喜欢”),而是询问孩子自己的评价,同时也没有否认女儿的自我评价(比如“哪里不太好呀”,“明明就看着很好呀”等),而是分析女儿的自我评价,并且鼓励女儿寻找解决办法。

必须承认,克制我们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条件反射式的评价性夸奖,违背了我们的习惯,这并不容易,因为孩子脸上的微笑会让我们十分欣喜。

然而长期来看,这会使孩子养成情感上的依赖,不利于培养他的自主性。

自主性,不仅包括孩子学会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去买零食,独立完成作业等,还有独立的做出自我评价,比如:

我觉得什么是好的?我喜欢什么?我怎么评价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克制住进行评价性夸奖的冲动,把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放在首位,就是在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养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非常重要。

这里要注意两点:

其一,有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样做是不是太偏理性了?是不是缺少了点感情?会不会损害我们对孩子的亲密感?

其实不会。因为要知道,描述性的夸奖是对孩子行观察基础上做的针对性沟通,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而且,我们还不是用笼统的夸奖,更是一种用心。

其二,评价性的夸奖不是完全不能用,而是一般在特定的场景下用。

比如当孩子最后完成了一些特别的事情以后,父母当然可以和他一起高兴,也可以喊“你做的太棒了”,“真的了不起”这种。只不过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条件式的喝彩叫好,关键是要有意识的交流,避免无意识的和操纵式的夸奖。

04

适度,适度

适度的夸奖非常重要——既不能完全不夸,也不用对孩子的每件小事和每一个理所当然的行为都夸奖一番

如果夸得太多,容易使他们习惯接受我们的评价,从而想要得到越来越多的评价。最后孩子的驱动力就成了父母的判断,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判断。那样,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外界的夸奖。

假使一个孩子得到了过多的,而且是未经思考的夸奖,或者他凭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得到以“最”冠之的夸奖时,他可能变得自负——高估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高估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相反,他的自我意识会很弱(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

所以每当孩子画了一幅画或者爬上了攀爬玩具时,就不要条件反射式的喊“太棒了”,而要选择特定的时机表达你的认可,激动或欣赏。

写在最后

做到这四点,既给到了孩子关注感和亲密感,同时又给到了价值感和力量感。

这就在给孩子内驱力成长的强大助推。

我是一点,专研内驱力落地和个人修行的践行者!

/ END /

喜欢记得“点赞”和“在看”

真正的动力之源就是“好感觉”……想要从根上解决内动力问题或跨越“知”“行”鸿沟,请加我微信~

●合集:提升内驱力精华合集:3大板块+8个篇章,每篇都用心写(免费)

●测评:解决孩子内驱力问题,给你四个关键点和一个核心,父母别走弯路

●方法:接触2000多个孩子后,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确保提升孩子内驱力!

●方案:我用“五感”法,帮你解决内驱力问题,让孩子自律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