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院AFM:甲基丙烯酸化丝素蛋白水凝胶,成功助力仿生气管构筑,突破气管修复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10 07:53  浏览量:1

气管损伤常由肿瘤、外伤或先天畸形引发,当切除长度超过5厘米时,传统端端吻合术因张力过大极易失败。术后气管狭窄更是导致呼吸困难的主要并发症。尽管人工气管移植被视为解决方案,但免疫排斥和缺乏理想替代材料仍是临床痛点。脱细胞基质支架虽具潜力,其细胞存活率不足60%且无法独立促进软骨再生,亟需创新策略突破瓶颈。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李仕晟副教授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Yang Lei合作受气管三层结构与软骨多节段特性启发,成功开发多层仿生气管支架(Sd@d-ECM/BMSCs/SilMA)。该支架以甲基丙烯酸化丝素蛋白(SilMA)水凝胶为外层,表面微槽结构引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生长;中层BMSCs在脱细胞软骨基质(d-ECM)提供的微环境支撑下,无需诱导剂即可分化为软骨;内层d-ECM支架提供力学支持。兔模型实验证实,该支架显著促进软骨再生,降低狭窄率并改善呼吸功能。相关论文以“Biomimetic Microgrooved Methacrylated Silk Fibroin Cartilage Scaffold for Tracheal Injury Repair ”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仿生设计的科学实践

图1揭示支架核心机制:通过光掩模法在SilMA水凝胶表面构建微槽(20/40/60μm间距),引导BMSCs定向排列。脱细胞猪气管软骨(图2A)经去垢剂-酶处理,DNA含量下降98%(图2E),细胞核完全清除(图2B黑箭头),同时保留94.6%的胶原(图2F)及部分糖胺聚糖(图2C)。BMSCs经贴壁筛选后高表达CD44/CD90(图2D),排除造血细胞污染。

图1 仿生支架Sd@d-ECM/BMSCs/SilMA修复兔气管缺损示意图。通过光掩模法构建微槽结构SilMA水凝胶,引导兔BMSCs定向生长,再复合脱细胞气管软骨支架植入缺损区。BMSCs在体内分化为软骨细胞,促进功能性修复。

图2 脱细胞软骨支架与BMSCs表征。(A)猪气管软骨脱细胞流程;(B)脱细胞前后扫描电镜及H&E、番红O、甲苯胺蓝、Masson三色染色结果;(C)BMSCs贴壁法提取流程;(D)BMSCs的CD44、CD90、CD34免疫荧光;(E)脱细胞前后DNA含量定量;(F)胶原半定量分析;(G)糖胺聚糖(GAG)灰度值统计。红箭头:细胞核;黑箭头:脱核区域。

微槽优化与细胞调控

图3显示15%浓度SilMA水凝胶具有最佳溶胀率与压缩模量(图3C-D),其储能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图3E)。40μm沟槽间距的SilMA表面(图3G)使BMSCs排列最规整,超80%细胞取向角度≤30°(图4C),增殖能力较平面组提升2倍(图4D-E)。活死染色证实微槽结构显著提升细胞存活率(图4B)。

图3 支架构建与表征。(A)光掩模法制备微槽SilMA膜;(B)不同浓度SilMA前体溶液在紫光下的溶胶-凝胶过程;(C)溶胀曲线;(D)压缩曲线;(E)流变时间扫描;(F)振荡应变分析;(G)15% SilMA水凝胶表面微槽电镜图(20/40/60μm);(H)仿生气管宏观视图。

图4 不同微槽间距SilMA对BMSCs的相容性。(A)细胞骨架(绿色)/细胞核(蓝色)荧光染色;(B)活死染色(绿:活细胞;红:死细胞);(C)细胞排列角度统计;(D-E)CCK8增殖检测。

免诱导软骨分化

将BMSCs接种于微槽SilMA膜并复合d-ECM支架后(图5A),40μm组软骨标志物Sox9、ACAN、Col2A1表达量达峰值(图5D-F),且无纤维化(Col1A1)或骨化(Col10A1)趋势(图5G-H)。免疫荧光显示COL II与ACAN均匀表达(图5B-C),证实d-ECM与微槽协同诱导BMSCs分化为成熟软骨细胞。

图5 BMSCs成软骨潜能验证。(A)体外软骨分化示意图;(B-C)COL II与ACAN免疫荧光;(D-H)软骨相关基因qRT-PCR分析。

动物模型验证疗效

图6显示,术后12周,传统缝合组(Ctrl)气管内肉芽增生致管腔闭塞(图6Bvi),而支架植入组(Sd@d-ECM/BMSCs/SilMA)气道通畅无塌陷(图6Bviii)。其呼吸频率(59.44次/分)接近假手术组(54.33次/分)(图6D),显著低于对照组(118.7次/分)。组织学证实(图7A):实验组新生软骨富含糖胺聚糖和COL II,结构完整;基因检测显示Sox9、ACAN、Col2A1表达与天然软骨无差异(图7B-D),且无钙化或纤维化迹象(图7E-F)。

图6 支架促进兔气道功能恢复。(A)手术方案示意图;(B)术后4/12周支气管镜观察;(C)术后12周气管宏观视图(i-iv:外表面;v-viii:内表面);(D)呼吸频率统计。白箭头:修复位点。

图7 支架促进软骨再生。(A)H&E、番红O、Masson及COL II免疫组化染色;(B-F)软骨基因表达分析。

该支架突破传统气管修复瓶颈,三层协同机制实现免诱导软骨再生。研究者计划拓展大动物模型验证长期安全性,并探索BMSCs与支架的信号交互机制,为临床转化铺平道路。这种设计适合任何尺寸气管缺损的个性化修复,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无需免疫抑制的再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