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苦读12年考上清华,领百万奖:全家日子终于甜了

发布时间:2025-08-10 08:42  浏览量:2

8月9日下午,贵港市大将国际学校的操场上,扩音器里的欢呼声突然被一阵哗啦啦的点钞声盖过。人群攒动的颁奖台前,18岁的罗舒文站在半人高的现金堆旁,手里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红得发亮——那是100万现金,用红色绸布围着,一沓沓码得整整齐齐,边缘泛着新钞特有的光泽。

台下的家长们举着手机往前挤,有人举着自拍杆怼到离现金半米处,有人踮着脚喊“让孩子再靠近点”。罗舒文的妈妈悄悄拽了拽她的校服衣角,手心里全是汗,后来她跟班主任说:“活了四十多年,头回见这么多现金,比过年的压岁钱堆起来壮观十倍。”

这场“现金颁奖”当晚就刷遍了本地朋友圈。有人扒出完整的奖励名单:胡庭恺考上香港中文大学,领了15万;刘柏智去了浙江大学,同样15万;马海龙进了厦门大学,抱走5万现金;还有十几个过了一本线的学生,手里攥着1.3万到3万不等的红包,站在后排笑盈盈的。

“这哪是颁奖,简直是教育版‘拆盲盒’。”有家长在评论区打趣。可真掰开揉碎了看,这“盲盒”里藏着的规则比考试大纲还细。学校内部流传的奖励办法上,用红笔标着七档分数线:物理方向超一本线180分,历史方向超150分,才能摸到1.3万的门槛。按学校分的四档更直白:211院校起步拿3000到1万,985院校翻番,清北直接拉到50万到100万。

罗舒文的班主任记得,这姑娘高三一年没在零点前睡过觉。她家在城郊开了家杂货铺,每天凌晨五点半,她就踩着露水往学校赶,书包里总装着两个馒头当早饭。有次模考掉了十名,她在办公室哭了半小时,说“怕考不好,爸妈又要去借钱交学费”。这所学校的学费一年近3万,对靠杂货铺维生的家庭来说,不是笔小数目。

拿到奖金那天,罗舒文数了三遍才确认数字。她先把录取通知书小心放进书包,再跟财务室的老师说:“麻烦帮我存成定期,留一万当生活费就行。”后来有人问她打算怎么花,她低头抠着校服扣子说:“想给爸妈换个大点的冰柜,杂货铺的老冰柜总结冰,他们每天半夜起来除霜。”

网上吵翻了天的时候,这些细节反而被忽略了。有人骂“太功利,把读书变成赚钱工具”,有人说“民办学校就会玩这套,用奖金吸引尖子生抬身价”。可在学校门口摆摊卖水果的张阿姨不这么看,她儿子去年过了一本线,领了1.3万,“够他半年学费和生活费,我不用再去给人洗碗了”。

张阿姨算过一笔账:贵港的普通工人月薪多在3000到5000,供一个高中生,光补课费每月就得1000多,加上学费、资料费,一年没5万打不住。“你说读书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让娃以后不用像我这样累吗?现在努力考个好分数,能换点实在的,咋就功利了?”

学校的老师私下聊起这事,也有自己的无奈。本地公办学校掐尖厉害,民办校想留住生源,总得有点“实在动作”。前几年有学校给状元奖房,后来被叫停了,才改成现金。“其实家长们心里都有数,”一位教语文的老师说,“谁家不想让娃考清北?可真到填志愿的时候,更多人问的是‘这个专业毕业好找工作不’‘起薪多少’。”

颁奖台的现金被运走时,夕阳正斜斜地照在操场的跑道上。罗舒文和几个获奖的同学坐在看台上,手里捏着红包,聊着开学要带什么行李。胡庭恺说要给香港的宿舍买个小电锅,刘柏智计划着买台新电脑学编程,马海龙笑称要先请爸妈吃顿火锅。

这些孩子或许不懂什么“教育功利化”的大道理,他们只知道,那些在台灯下熬过的夜、在习题册上写满的字,真的变成了能让家里松口气的底气。就像罗舒文在日记里写的:“以前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句老话,现在才明白,这黄金不是天上掉的,是自己一笔一画挣来的。”

后来有人拍到,罗舒文的杂货铺门口多了个崭新的冰柜,上面贴着她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路过的街坊总会停下看两眼,有家长指着复印件对孩子说:“你看,好好读书,真能给家里带来好日子。”

这大概就是这场“现金颁奖”最实在的意义——它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道理,只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努力的价值,有时候真的能被清清楚楚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