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民国如此人—来自民国的17件逸闻趣事
发布时间:2025-08-09 16:39 浏览量:1
1.蒋介石喜读邹容的《革命军》,自谓“晨夕览诵,寝则怀抱,梦寐间如与晤言,相将提戈逐杀鞑虏”。毛教员对此书也曾爱不释手。
2.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不但擅长书法,还擅长绘画。1924年,他画了一幅松树图,这松树只有一干一枝,没有一根针叶,落款题词为:“怒气勃勃,怨气森森,天地之间,弃我寸心。”
3.蒋介石的“御笔”陶希圣善于察言观色,抗战初期有人送他一副对联:“见汪(汪精卫)主和,见冯(冯玉祥)言战,见蒋委员长和战皆好。遇国骂共,遇共骂国,遇法西斯国共都骂。”
4.汪精卫死于日本的名古屋。日本习俗一向火葬,汪的身材高大,一时无棺材可买,火葬又与中国习俗不合,老婆陈璧君便主张运回南京入殓,于是给汪穿上国民礼服,颈上套上日本天皇赠送的菊花章饰,然后用专机“海鹣”号直送南京。没用的,汉奸的墓修的再好后来还是被炸开了。
5.宋教仁在《程家柽革命大事略》一文中说: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组织者和第一推动力并不是孙中山,而是程家柽。当时程家柽在自己的寓所召集陈天华、黄克强、宋教仁、白逾桓、田桐、张继、但焘、吴旸谷与孙中山聚会商议,为了让孙中山振作起来充当革命党名义上的党魁,程家柽专门联络宋教仁等人,于8月13日在富士见楼组织了一场1300多人的欢迎大会。程家柽在会上“痛言革命之理,鼓掌之声,上震屋瓦,孙文大悦”。
6.1947年,《改造日报》的记者陆立之前往东京,寻访到郭沫若的妻子安娜,见其家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地说:“鼎堂(郭沫若字)他不应该这样。自从他走了之后,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地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地见到了蒋介石。”这个人且不论且政治和学术,感情上是个妥妥的zhanan。
7.清末民初,电报员是个十分吃香的工种,每月可拿薪水30两银。而当时英国的电报员年收入只不过5.8英镑。美国著名大财阀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市大卫电报公司当电报员的时候,一开始月薪只有13美元。
8.1931年10月,溥仪和文绣达成了法院外协议离婚。离婚理由为:两人结婚九年从未有过性生活。此事成为当时爆炸性新闻,报纸以“妃子革命”、“破天荒——皇妃跟皇帝打离婚”等标题予以渲染。当时“离婚的五个条件”中的最后一条是:“经双方协商,文绣离婚后不准再嫁人。”据说,溥仪十岁出头时,跟小太监和小宫女日夜玩闹那方面的事情,失去了性能力。
9.英国学者李约瑟到昆明进行学术交流时,曾这样评论抗战时期的中国教授:“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常常闻名于欧美而今却不得一饱。”
10.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对蒋介石说:“委员长,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11.章太炎最初为俞曲园的弟子,后来心向革命,对学术的认识也有所变化,于是作了《谢本师》一篇小作文,否认此一师承关系。文载《章氏文钞》中,谲丽可诵。不知曹云金的灵感是否来自于此。
12.蒋经国回忆在俄国生活的那段岁月时,曾说过一句辛酸的话:“历史上,很少有像我这么苦的人!”在俄国十四年,蒋做过翻砂工,耕过田,经常没有床睡,没有饱饭吃。他做过卫生管理员,工作是专门负责打扫厕所。他还曾一度被充军到西伯利亚做矿工,在那里,遭到皮鞭抽打是经常的事。
13.袁静雪说其父袁世凯22岁前去上海,“结识了一个苏州籍的名妓沈氏,这就是他后来所娶的大姨太太。他们两个见面以后,情好日密。沈氏劝他及早离开上海,另谋出路,并且资助他盘费,鼓励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备酒送行。席间对他说明,在他去以后,她立刻就自己出钱赎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负。我父亲听了以后,也就指天誓日,洒泪而别。后来,他随吴长庆到了朝鲜,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姨太太”。
14.文洁若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15.黎元洪在天津盖房时,曾买美国木材大王罗伯特的木料。罗伯特就此大肆宣传,说中国总统盖房都用他的木材。钢笔大王派克拜见黎时,曾送一支金笔给他,并请他签名,之后派克将此签名制成广告四处宣传。
16.民国时期,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学生刘在镕同学曾记日记一则: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狠狠的打了我们现代写稿人的脸。
17.徐州南关,有位老先生自恃下棋所向无敌,竟把“将”钉死在棋盘上,以为无人撼动。某日,徐树铮找他下棋,一阵厮杀过后,老先生居然被逼得找来斧头起钉子,让“将”离开原位,以躲避对方凌厉的攻势。那年,徐树铮11岁,少年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