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都始于军营
发布时间:2025-08-06 18:50 浏览量:2
□策划:武瑞雄 文:白一凡
那年,他们正青春、着戎装;
如今,他们守公平、护正义。
八一建军节之际,省高院融媒体采访了4位在法院不同岗位工作的同志,他们的故事都始于军营……
骄傲,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
为什么选择参军入伍?4位同志都不约而同地讲:“当兵是我的理想!”
青春从戎去,报国正当时。他们参军的理由或许不尽相同,但这一条条通往“理想”的从军报国之路,却是刚成年的他们做出的、发自内心的决定。
太原中院执行局局长邢如灏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从小就被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故事吸引,革命军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深深激励着邢如灏,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军人的理想。
1995年,邢如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如愿成为一名军人。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军人们都在以鲜血和生命,守护岁月静好,扛起民族脊梁。
2008年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临危受命,他们写下请战书,从近5000米的高空冒死盲跳,空降震中地带,成功开辟了救援通道。
那一年,陵川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大队长张涛刚刚年满18岁,15勇士的惊天一跳,让他深受震撼。“我也要像他们一样,面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无惧生死、毫不犹豫!”
2008年,张涛毅然从军,开启了五年军旅生涯。
榜样的力量,也可能来自身边。临汾中院法官管理处处长孙伟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从小在军营长大,每天听着嘹亮的军号声在营区回荡,看着军人们身姿挺拔如青松,眼神坚定似磐石,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出操训练,在孙伟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94年,孙伟满怀一腔热血走向军营,成为武警山西总队临汾支队的一名战士。“我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两代从军,是传承也是接力!
任时光流转,唯军人的使命与信仰,在血液里、在生命中传承不息。
和孙伟有着相似的经历,省高院刑二庭法官助理宁俊锋的叔叔和舅舅都是军人,他从小耳濡目染,聆听了很多关于军人的英勇事迹,对军营充满了向往。“1999年,我还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当时在电视上看到大阅兵,中国军人的风采,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最美的模样,在心里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理想种子。”
2001年,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宁俊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航空兵。
难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点燃宁俊锋“从军梦”的那场阅兵,也是邢如灏的“高光时刻”,他当时就在飞行员方队里,以挺拔的姿态走过天安门广场。
为了高标准完成阅兵任务,邢如灏接受了长达一年的严苛训练。“我们没有休息一天,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全身的汗水就没有停过,皮鞋踢坏了四五双。”
沙场点兵,旌旗猎猎。199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一声声高亢嘹亮的口令下,飞行员方队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迈着铿锵豪迈的步伐,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走过天安门那一刻的心情,紧张、激动、自豪……”邢如灏讲。
宁俊锋所在部队靠近海岸线,是国土防空的最前线,训练任务繁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战机随时准备升空。
“曾经有段时间局势紧张,外国侦察机经常到我海岸线和防空识别区抵近侦察,我们当时担负着24小时一等战备值班任务,时刻严阵以待。”
有一天,天还没亮,急促的警报便响起了,宁俊锋和战友们边穿衣服边跑向停机坪,迅速做好起飞准备工作,战机在规定时间内呼啸升空,冲破黎明。那天,宁俊锋和战友执行了七次任务,最后一架战机落地已是深夜。
鹰击长空,为国仗剑。当被问及:“你害怕过吗?”
宁俊锋说:“没有!从雷达屏幕上看到一次次成功逼退外国侦察机,我们都非常振奋。保卫祖国领空安全、边境安宁,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讲到这里,能看到他的眼睛闪着光。
刚进军营,对于孙伟来说,400米障碍、5公里武装越野都是挑战。渐渐地,他发现,无论困难再大,只要咬牙坚持,没什么过不去的。
谈起部队中最激动的一件事,孙伟自豪地说:“我在担任武警部队机动中队指导员时,执行了奥运火炬传递安保任务。”
当时,孙伟和战友们肩负着北京奥组委核心区域的安保重任,烈日炎炎下,汗水浸透了军装,他一刻不敢松懈。“当看到奥运火炬顺利传递,沿途群众挥舞国旗、欢呼呐喊的盛况时,我的胸膛里涌动着滚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最令张涛难忘的是那次“硬核”的全武装演习,千里疆场、烽火点燃,止戈为武、铁血荣光!
2010年在警卫侦察连的时候,张涛有幸参加了一次跨区机动演习,负责演习部队车辆导调、驻地和指挥所警卫等任务。演习中,张涛感受到了烈日下雁门关的赤热、秋风中大草原的萧杀、冬日里黑土地的凛冽,即便迷彩下的身躯早已滚烫、打旗的双手早已僵硬、泥泞的双脚早已麻木,但他始终秉持军人的使命:“哨位就是战场,上岗就是打仗。”
演习结束后,张涛所在的连队荣获集体二等功。“养兵千日,就是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张涛坚定地说。
卸甲,亦是出征!
退伍、转业,只是“战场”的转移。
2008年,邢如灏转业到太原中院,他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考取了法律硕士在职研究生,进入刑庭工作。“我审理过一起集资诈骗案,涉案卷宗1000余册,案情复杂,每天还需接待受害群众的来访来电,尽力从法理情理角度答疑解惑,让受害群众感受到‘他们的心声能被听到、他们的权益能得到维护’”。
最终,这起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圆满审结,通过追赃挽损,老百姓的损失也尽最大可能得到了挽回。
2021年,邢如灏来到执行局工作。在新的“战场”,他积极推行执行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135”工作机制和“29221+N”工作法,创新“执行110”机制、财务调查员机制,切实解决了一批“执行难”案件,有力维护了群众的胜诉权益。
是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勇挑重担、敢打硬仗,不抛弃、不放弃,这本就是他们的模样!
宁俊锋所在的省高院刑二庭负责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案件审判以及对下指导工作。“我记得有这样一起案件,涉案人员50余人,涉及罪名10余个,案卷2000余册,视频光盘几百张,电子数据300G……”
看着整整一屋子的案卷材料,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流露出一丝畏难情绪,大家相视一笑:“上吧?”“上!”
那段时间,宁俊锋协助合议庭的法官们,认真细致查阅案卷,梳理案情,提审被告人,会见辩护人,听取多方意见,历时几个月攻坚,圆满完成了审判任务。“在直线加方块的绿色军营,让我的言行举止一切皆有规范,在军营养成的执行力,始终在潜移默化改变着自己的性格,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
转业到法院工作后,孙伟始终牢记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每当遇到棘手问题,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法官管理处的工作多涉及干警们的切身利益,孙伟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他也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和信任。
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法院,那份对于责任与荣光的追求,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押、看管、值庭,执行、送达、拘传,值班、接访、处突……每一次我都冲锋在前,因为我是司法警察。”
脱下戎装、穿上警服,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张涛怀揣的责任和情怀从未褪色:持续5天的庭审任务,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他绷紧神经、始终坚守;离婚夫妻将孩子“扔”在法院,他默默抱起孩子,陪着法官连夜做调解工作;当事人坐着轮椅来诉讼,他连忙上前把当事人背进法庭……
警徽闪耀、使命必达!张涛说:“我要做一名守护公平正义的忠诚卫士。”
听完他们4位的故事,只觉荡气回肠、慨当以慷。一路走来,他们——向战而行、浴血荣光,披坚执锐、枕戈待旦,守山河壮美、护岁月安然,在各自岗位上续写着忠诚与担当。
八一建军节之际,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策划:武瑞雄
长治中院谭厚军:一朝着警服 终身从警路
“我至今还记得接到批准入伍通知时那天的天气,非常晴朗,当时17岁的我对入伍后的生活充满憧憬。”谭厚军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军人,接到入伍通知的那一刻,圆了他多年的梦想。“1987年11月,我告别家人,来到部队,正式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
当被问及当兵苦吗,他说,“当兵苦,但苦中有甜,那时流过的血、出过的汗,现在想来,都成了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我工作和生活不断向前的精神力量。”
谭厚军1999年调入长治中院,带着军人的坚毅和果敢,踏上了新征程,把在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长治中院法警队,投身到司法事业。
进入法警队后,谭厚军一直没有忘记他退伍军人的身份,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擒拿格斗是他做武警时体能训练的强项,退伍之后也一直发扬长处,带领全队刻苦训练。
这些年,军营的印记从未淡去:内务永远收拾得像在军队时那样整齐,每次执行任务前,都会对着警容镜把警服穿戴规范,谭厚军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其他法警们,他说:“法警队是法院里比较特殊的部门,长治中院法警大多数人有警校或部队的经历,所以即使平时要求严、训练强度大,大家也都能接受。”
部队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令行禁止的作风让他在法警的工作中继续弘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民的精神,最终淬炼成一名作风过硬、服务人民、忠于祖国的法院干警。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对他最生动的注解。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他说自己会永远带着军营的拼劲和韧劲,把“退伍不褪色”的承诺写进每一次执行任务中,让军魂在人民法院的警营里永远闪耀。 郭亚丽 李彤
新绛法院姚艳玲:把女兵“不服输”的劲儿带到新岗位
1993年8月出生,2012年12月参军,服役于沈阳军区联勤部队通信站,2014年11月退伍。2021年10月到新绛县人民法院参加工作。
两年女兵生涯,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齐耳短发和飒爽的队列,更有深夜岗哨上的星光。在通讯连值勤时,哪怕是接一个电话、传一份指令,都要做到“零差错”——部队教会我的,是“细致”里藏着的责任,是“柔韧”中带着的坚韧。
如今穿上法警制服,站在法院的安检口、值庭席,总觉得和当年在军营值勤有份奇妙的呼应。当事人情绪激动时,我会想起部队里学的沟通技巧,先递上一杯水,再慢慢讲清规则;值庭时要时刻专注,就像当年通讯执勤时,不能放过任何一点异常。我会把女兵那份“不服输”的劲儿带到岗位上,练强技能、做好保障,以同样的赤诚与担当,坚守司法为民的信仰。
运城中院李洋:我的“双岗”答卷
作为法院的一名书记员,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倍感光荣与自豪。从军营到法院,我不断学习、逐步成长。
2016年,我身着戎装踏入军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通信兵,从事话务工作。作为一名话务员,我更能深切体会到三尺机台就是战场,耳聪目明、手疾眼快是基本功,日均接转上千通电话,零差错记录、3秒听音辨人、百字盲打如飞,每一项技能都是千锤百炼的肌肉记忆。
2018年退役复学后,我带着军人的严谨与执着继续完成学业。2021年,我通过法院书记员招录考试,成为人民法院的一员。从“通信兵”到“书记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忠诚、奉献、永不言弃的信念。
书记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却关系着每一起案件的公正与效率。作为书记员,我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准时开庭,精准记录,严守保密规定,确保每一个环节“零差错”;精益求精,庭审笔录力求字字精准,文书校对反复推敲,用“战时状态”对待日常琐碎工作;坚守司法温度,耐心解答当事人疑问,协助法官化解矛盾,让冰冷的法律条文传递人间温情。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将继续践行使命,做忠诚的螺丝钉,服从组织安排,为审判执行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创新的排头兵,主动学习信息化技能,提升速录效率和案件管理能力;做群众的贴心人,用军人的热忱架起法院与百姓的连心桥,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沁水法院李光胜:我的“一块砖”人生
沁水法院的李光胜与焦培棉,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他冲锋在执行一线,她坚守在调解桌前;他戴警徽护秩序,她用温情化纠纷。同事打趣:“老李的警车总在法庭门口待命,焦庭长的调解室永远‘客满’。”
1973年,21岁的李光胜奔赴军营,“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他的座右铭。班长、三等功、入党,他用4年军旅锤炼出铁一般的担当。
1977年退伍后,他扎根基层:粮食局、水电站、示范牧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1986年调入沁水法院,从司机到审判助理,从司法警察到三级警督。“文书送达晚一分钟,当事人就多一分焦虑;执行保障慢一步,公平就可能打折扣。”他常说:“岗位不分大小,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对党忠诚。”
李光胜妻子焦培棉1984年转入沁水法院,她以“半路出家”的拼劲,在城关法庭、立案庭孜孜不倦。从副庭长到庭长,她用女性的细腻解纠纷:“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找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最高法院“三等功”奖章是对她最好的褒奖。2009年退休后,她拒绝“享清福”,以特邀调解员身份重返法院。“群众带着气来,我得让他们笑着走。”15年调解案件成功率达九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