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从岫岩玉的矿物成分看玉器使用的特点(四)
发布时间:2025-08-10 09:47 浏览量:2
在20世纪,考古学尚未有重大发现之前,岫岩玉在传统的古玉收藏界的名声并不显著。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
自张骞通西域之后,和田玉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
和田玉凭借其温润的质地、独特的色泽以及相对稀缺的产量,被统治阶层所青睐,进而被抬高到“帝王玉”的至尊地位。
在古代,统治阶层的喜好往往引领着社会的审美潮流和价值取向。
他们将和田玉视为权力、财富和尊贵的象征,大量用于宫廷器物、礼仪用品以及陪葬品等。
这种推崇使得和田玉在社会上备受瞩目,成为了古玉收藏界的宠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所有玉料,不论其产地如何,都被简单地戴上了“地方玉”或“地方料”的帽子。
岫岩玉和独山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收藏观念下,它们的制品相对于和田玉而言,完全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收藏者们更倾向于追逐和田玉制品,认为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些古玩店、拍卖会等场所,和田玉制品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岫岩玉和独山玉的制品则鲜有人问津,新的工艺品价格一直也是较为低迷的状态。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遭受了打压。
一些传统的玉商和收藏家对“地方玉”存在偏见,认为它们的品质和价值无法与和田玉相提并论,从而在市场上贬低其价格,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然而,20世纪的考古发现,如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玉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重现天日,为岫岩玉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这些出土的玉器经过学界的深入研究,基本一致认定为岫岩玉的制品。
这一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古玉收藏界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它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岫岩玉的固有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这种曾经被忽视的玉石。
原来,岫岩玉并非只有传统认知中的蛇纹石玉。
实际上,它还拥有大批与和田玉不相上下的透闪石玉料。
其中,产自河床中的“河磨玉”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河磨玉以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优良的质地,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岫岩玉的资源丰富多样,其品质并不逊色于和田玉。
一些考古学家指出,红山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玉器所展现出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艺术风格,与岫岩玉的材质相得益彰,进一步证明了岫岩玉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关研究表明,岫岩玉料具有原生矿与次生矿两种类型,即“老玉”和“河磨玉”。
这两种类型的岫岩玉在产地和形成过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老玉”主要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沟头的山坡和山顶上。
这些地方的地质条件独特,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富含透闪石的玉石矿床。
在山坡和山顶上,老玉原石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其表面逐渐风化,形成了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当地的地质学家通过对细玉沟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发现这里的岩石层富含多种矿物质,为老玉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河磨玉”则主要分布于细玉沟沟谷及白沙河河谷底部和两岸阶地。
它的形成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河磨玉”是由出露地表的“老玉”风化破碎后,随着水流的冲刷和搬运,经过滚动、沉积等作用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玉原石在水流的打磨下,表面变得光滑圆润,同时也吸收了水中的矿物质,使得其质地更加细腻温润。
地质学家通过对河磨玉的分布区域进行考察,发现其分布与河流的流向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在河谷底部和两岸阶地,由于水流的沉积作用,河磨玉得以富集,形成了独特的玉石矿床。
研究者们对“河磨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等多个方面。
其中,关于河磨玉颜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结果发现,铁元素含量的逐渐增加是影响“河磨玉”颜色的重要因素。
河磨玉中所含铁元素的不同,使得“河磨玉”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谱系,从浅绿到黄白,再到灰黑,直至墨绿,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独特的地质密码和美学价值。
当河磨玉中铁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它往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浅绿之色。
这种浅绿,宛如春日里刚刚抽出嫩芽的柳枝,带着一丝生机与灵动,又似山间清晨弥漫的薄雾,透着几分空灵与静谧。
在柔和的光线下,浅绿的河磨玉仿佛能将周围的空气都染上一层淡淡的绿意,给人一种宁静而舒缓的美感。
例如,一些雕刻成小型挂件的浅绿河磨玉,佩戴在身上,宛如一抹流动的春色,为佩戴者增添了一份清新自然的气质。
随着铁元素含量的逐渐增加,河磨玉的颜色过渡到了黄白之色。
黄白相间的色泽,恰似秋日里田野中金黄的麦浪与洁白的云朵相互交织,既有温暖明亮的色调,又不失纯净柔和的质感。
这种颜色的河磨玉,表面光泽温润,质地细腻,仿佛蕴含着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温馨。
在古代,黄白的河磨玉常被用于制作一些精美的摆件或饰品,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安康,深受人们的喜爱。
当铁元素含量进一步提升时,河磨玉呈现出灰黑的颜色。
灰黑色调的河磨玉,犹如夜空中厚重的乌云,带着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气息。
它的表面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纹理和斑点,这些看似瑕疵的地方,实际上却增添了它的独特韵味。
在雕刻艺术中,工匠们常常巧妙地利用灰黑河磨玉的颜色和纹理,雕刻出一些具有古朴风格的作品,如古朴的佛像、神秘的神兽等,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而当铁元素含量达到较高水平时,河磨玉便呈现出深沉浓郁的墨绿之色。
原来俗称墨玉或玄玉的这种深色调,是由于玉质主要成分为阳起石且其中铁元素含量较高的缘故。
墨绿的河磨玉,宛如一潭深邃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泽。
它的质地紧密,硬度较高,具有很好的韧性和雕刻性能。
在古代,墨绿的河磨玉被视为珍贵的玉石品种,常被用于制作皇家御用品或祭祀器具,象征着权力、尊贵和神圣。
例如,一些大型的墨绿河磨玉摆件,造型庄重典雅,工艺精湛,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对河磨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颜色成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因铁元素含量不同而呈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不仅为河磨玉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玉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无论是浅绿的清新、黄白的温馨、灰黑的神秘,还是墨绿的高贵,河磨玉都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质地,在玉石世界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