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塾·诗词里的乐器】角
发布时间:2025-08-10 09:28 浏览量:1
画角.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 敦煌300窟.常书鸿摹.1944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在行军仪卫中使用鼓角数目,有明确等级,不许滥用,具载于《唐六典》。角分“长鸣”、“中鸣”,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前骑从仪卫,有形象反映,相当具体。近年长沙出土西晋墓大量青釉骑从鼓吹俑,和诸传记载可以印证。骑从中犹具汉式梁冠,吹汉式排箫。得知殉葬明器,两晋时湘中还采用汉代制度。
李贺《雁门太守行》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日肃杀中,号角声铺天盖地,以听觉强化战场规模之宏大,暗示激战正酣。
杜甫《阁夜》里“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夔州寒夜,鼓角声穿透长空,“悲壮”既是战乱未息的现实,更暗喻诗人忧国忧民之痛,星河动荡似天地同悲。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号角声裹挟风啸马嘶,构建苍凉孤绝的塞外图景。
角 | 十六国.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角,中国古代喇叭类乐器的统称,在汉代始见于文献,大概最初是用兽角制成,故名。后来也有木制或铜制。
角常与胡笳并用,统称“笳角”。《晋书·乐志》载:“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二者在军乐中形成声部配合——笳声凄厉渲染悲情,角声雄壮传递号令。
古代画像砖显示,军用角已非自然兽角,而是人工制作的长管状乐器,长度可达一米以上,末端扩口如喇叭。如下图:
鼓和角 | 邓州南朝画像砖墓.1958年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该砖位于M7东壁的第二组凸壁上。砖饰四位乐手在行走中演奏乐器,前两人手持长角号,角端系有半圆形的兽面幡,幡旈迎风飘扬,两人均做演奏状;后两人一手持鼗鼓,一手拿鼓锤,身背朱鼓。四人均着袴褶(见下),头上戴有斗笠状荷叶帽,帽正中竖立璎珞,腰间有束腰外飘。四人均做前进状,当为乐队仪仗的形式。画面线条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个画像砖上用步卒鼓吹,反映正是南朝马匹贵重难得时期情况,鼓角向例兼用胡角,顶部垂流苏,鼓已改为鞶鼓,挂佩腰间,一杖击打,一手舞鼗以成节奏。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魏晋以来,封建军事割据统治者,出行仪卫必多具鼓吹,由封建主颁发,赐者用示恩宠,笼络部下,得者可壮观瞻,夸耀同辈,威吓人民。正如曹植文说的“鸣笳开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策又给瑜鼓吹。”又《吕蒙传》注引同书:“乃增给步骑鼓吹。拜毕还营,兵马导从,前后鼓吹,光耀于路。”
制度虽本于西汉黄门鼓吹而来,乐器已不相同。汉末军乐流行胡笳、胡角,胡笳应属短形箫管乐器,汉代胡角还无形象可证。本图所见,吹的是角,即胡角。和龙门石刻敦煌壁画所见相同,反映到画塑上多略呈弯曲,有的口端还悬挂彩绸作成的小幡或彩游。据《北史•蠕蠕传》记载,得知当时这种马上乐器,多漆得红红绿绿。唐人写边塞诗常提及的“画角”,就由之而得名。
非金属角 | 东亚乐器考.日.林谦三
陈旸《乐书》载北齐时有赤角、青角、黑角之分(隋时称为“色角”,唐朝称为“画角”),竹筒装,根据长短又分为长鸣、中鸣。管越长则声音越低。
下图应为“赤角长鸣”:
鲜卑人吹奏“簸逻迴” | 娄叡墓墓道壁画.北齐.山西太原
《乐书》里有关于簸逻迴的记载,注明黑漆画龙,声作龙吟。簸逻迴是鲜卑语,近于突厥语的boru/ბორუ,到了明清时期,角大多改为金属制。
铜角 | 三才图会.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37年原刊本.1609年
簸逻逥属唇簧气鸣乐器,通过吹奏者嘴唇振动发声,这一原理与小号(trumpet)完全一致。此类乐器在欧亚大陆的军事、仪式中广泛使用,如北魏的簸逻逥用于鲜卑军乐和宫廷鼓吹,而古欧洲的小号亦用于行军信号和庆典。
小号早期为自然号(无活塞),音高受限,主要演奏泛音列,多用于信号传递;直至19世纪活塞发明后,才成为旋律乐器。
根据我军现行制度,起床号是“作息号”的一种,其他还包括熄灯号、集合号等共11类标准号谱。号兵需背诵上百种号谱(如冲锋号、撤退号),且在战场中牺牲率极高(如淮海战役中某司号班12人牺牲11人)。1943-1949年,山西陵川县作为号兵基地培养1700余名号兵,最小年龄仅13岁。
“Trompete”是德语对小号的称呼,英语“trumpet”、意大利语“tromba”等同源,均源自拉丁语“tuba”(现在是大号的专用名)。
簸逻逥在唐宋后称“大角”,明清时材质从骨质/木胎转为金属(如铜角),与小号的金属化进程(古埃及青铜号→欧洲黄铜小号)平行,但非同一脉络。
簸逻逥因鲜卑语消亡及中原礼乐更迭,唐宋后逐渐失传,仅存名称于史籍。 小号则通过活塞技术革新融入西方艺术音乐体系,成为全球性乐器。
此俑所执号角为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胡角。胡角多用牛角制成,起初只当作一种鸣器,为军中联络或报警之用。后来,其功用发生了变化,成为乐器。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鼓角与旌旗并置,以典型物象浓缩金元易代时的烽烟岁月,道尽山河破碎之痛。
李益《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片月孤。 :孤月高悬,角声刺破寒霜,戍卒之寂寥尽在“孤”字,号角成为边关的“声音地标”。
纳兰性德《菩萨蛮》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角声惊醒思乡之梦,泪结红冰(胭脂泪凝),以角写闺怨,折射征人思妇的双向孤寂。
从“角声满天秋色里”肃杀的边塞战场,到“四面边声连角起”的城楼黄昏,当铜簧震彻云霄,吹裂的何止是边关冷月?更是千年来未诉的平生志、未销的家国恨。
大铜角、小铜角 | 皇朝礼器图式.乐器.卤薄.清.允禄.蒋溥等纂修.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本
唐的大角制大概蹈袭隋的大角制,其用途是:朝夕的报时,军中的号令,卤簿的威仪,和其他鼓吹用的角颇有别。辽、宋皆承唐制,备大角。
元以后,大角渐失其存在的影子。这不仅是大角,金属制角类物兴的同时,所有向来的角、都逐渐地隐去形影了。唯明时仪仗,于大小銅角之外,还用有木质三节的面角,其形制未详。
王圻三才图会里的画角,是棍棒状,和敦煌壁画中的相近似,当是大角的系統。清代的画角是棍棒状而描龙的,可是口部的构造上,是应当和角分別开的乐器,其起源未詳。
从盛唐到清末,角声跨越千年而余响不绝。它既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注脚,亦是诗人叩问命运的长歌——当铜簧震彻云霄,吹裂的何止是边关冷月?更是无数未诉的平生。
张议潮出行图 | 敦煌300窟.常书鸿摹
*题识:千佛洞壁画内容大体均以佛像为主要题材,其衣饰姿态均受一般宗教轨律之限制。惟供养人造像则自由活泼耐人寻味。图为三〇〇窟(P.17)晚唐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行图。法人伯希和于一九〇七年发现此画时曾誉为千佛洞之杰作。其人马车轿生动活泼均超越一切典范。吾人藉此可探知当代舆马、服饰、礼乐规制。原画高130公分,长840公分。
- 上一篇:在校经楼的那天下午
- 下一篇:芯片的 “体检日记”:从诞生到上岗,要闯过多少测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