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某高校传出大瓜!学生当韭菜,院长端面出身,该校到底有多野
发布时间:2025-08-10 11:05 浏览量:1
近期,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因网络讨论引发关注。有网友反映,该校存在学费偏高、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甚至调侃“想学习只能上B站”;而学校官网同期发布的喜报显示,2025年该校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数量居同类院校首位,涵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等领域。
这种“双面图景”并非个例。回溯2016年,该校曾因教师纠纷引发舆论关注,十年后再次陷入争议,折射出民办高校在市场化办学中的复杂处境。
当前,人口结构变化正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格局。据教育部2025年年初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高考报名人数较5年前峰值减少约15%,民办高校首当其冲面临生源压力。广东省教育厅公开信息显示,湛江科技学院等部分民办院校2025年部分专业出现招生缺口,这一现象在同类院校中并非孤例。
在此背景下,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的发展路径颇具代表性:
- 规模与就业的平衡:学校官网显示,其与中铁、美的等8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3%。土木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热泵技术研究,将行业案例纳入课堂教学;
- 教学改革的探索:经济管理学院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本土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分析理论;2025年启动的“骨干教师研修计划”,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开展数字化教学培训,首期参与教师达120人。
但争议声也未曾停歇。有学生在社交平台反馈,部分专业年学费超过3万元,而实验设备更新较慢。截至2025年8月,该校未就相关网络质疑作出公开回应。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的争议,本质上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矛盾的缩影。
1. 营利性与公益性的边界模糊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但实践中,部分学校因办学成本压力采取高收费模式。甘肃省教育厅2024年发布的监管数据显示,全省民办高校平均学费为公办院校的3.2倍,部分专业差价超过5倍。
2. 政策规范与自主发展的协调
近年来,多地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管。甘肃省2025年实施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要求民办高校定期公开收费标准、教学经费使用情况;教育部则通过“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认证”等机制,引导民办院校聚焦内涵发展。
3. 师资与资源的结构性短板
民办高校往往面临师资稳定性挑战。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25)》,民办高校教师平均薪酬为公办院校的6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足30%。兰州博文科技学院2025年招聘公告显示,其正通过“安家费+科研补贴”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但效果仍待观察。
面对压力,部分民办高校已开始转型探索:
- 产教融合的深化:不止兰州博文科技学院,西安翻译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院校也在推进“校企双导师制”,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缩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 差异化定位的清晰化:一些院校聚焦区域特色,如甘肃某民办高校依托当地文旅资源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5%;
- 监管与自治的协同:甘肃省教育厅搭建“民办高校资金监管平台”,对学费收入实行“专款专用”监管,同时允许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上保留一定自主权。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市场化活力,更不能偏离“立德树人”的核心。对于兰州博文科技学院而言,化解争议的关键或许在于:用更透明的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用更扎实的教学质量证明办学初心。
在人口红利消退、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唯有坚守教育公益性底色,在规范中求创新,在特色中谋发展,才能真正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困境,赢得社会的长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