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巴“两面下注”,美企入局核心区,中方稳守合作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09 09:43 浏览量:1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海浪拍打着海岸,中国援建的云壤海军基地吊塔昼夜运转,不远处停泊着刚结束“友好访问”的美国濒海战斗舰。 就在这片交织着大国足迹的土地上,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突然宣布:“柬埔寨将采购10架波音飞机,并对所有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 ”他甚至在记者会上盛赞特朗普是“和平总统”,呼吁“为他申请诺贝尔和平奖”。
几乎同一时间,巴基斯坦的能源部门灯火通明。 这个被中国网友称为“巴铁”的国家,正与美国签署一项石油开发协议。 特朗普高调宣布:“美国企业将主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油气勘探! ”——而这里,正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核心区域,中国已投入超600亿美元建设瓜达尔港和配套网络。
美国对柬埔寨挥舞的49%关税大棒,几乎掐住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2024年,柬埔寨出口总额的37.9%流向美国,价值近百亿美元,纺织业占大头。 若关税落地,柬埔寨将损失30亿美元订单,百万工人失业。
危急关头,洪玛奈政府选择妥协。 2025年7月4日,柬美达成协议:美国将关税从49%降至20%,而柬埔寨以“零关税”向美国商品敞开国门,同时承诺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 协议签署时机精准卡在美国关税宽限期到期前5天,既保全美方面子,又为柬埔寨工厂保住生产线。
但妥协背后藏着更多算计。 柬埔寨一边向美国低头,一边继续推进中资参与的德崇富南运河项目,洪玛奈政府强调“对华合作不受影响”。 这种“两面下注”的生存术,暴露了小国的现实困境:2025年上半年,柬埔寨对美出口飙升25.6%至55.2亿美元,而同期对华贸易仅7.5亿美元。 经济数据证明,美国市场直接关乎柬埔寨民生。
俾路支省的荒漠地下,埋藏着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油气资源,但巴基斯坦却深陷能源危机。 2024年,该国85%的石油依赖进口,耗费113亿美元外汇储备。 本土日产量仅8.8万桶,远低于55.6万桶的消费需求。
美巴协议看似“雪中送炭”,实则暗藏玄机。 美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主导勘探,而协议区域覆盖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 消息传出后,巴基斯坦股市的能源股应声大涨——石油公司OGDCL股价飙升9%,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巴政府紧急灭火:“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这种表态背后是残酷的生存逻辑:中巴经济走廊已创造23万就业岗位,贡献全国30%发电量,中国投资深度绑定巴基斯坦经济命脉。 但面对停电停工的民生压力,巴基斯坦不得不引入美资技术解燃眉之急。
特朗普的攻势精准打击发展中国家软肋。 对柬埔寨,他祭出“关税核弹”逼其就范;对巴基斯坦,则以能源技术换地缘突破口;而对日本、韩国,则用“15%关税+千亿投资”组合拳强行收割。
但所谓“背刺”更多是表象。 柬埔寨谈判时刻意模糊条款细节,为后续对华合作留后路;巴基斯坦在协议中未明确关税细则,主权让渡空间有限。 这些小国正上演“极限平衡术”:日本一边承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一边澄清实际出资仅1-2%,其余全靠贷款担保。
面对盟友转向,中国选择巩固既有合作网络。 在柬埔寨,中资企业加速推进西哈努克经济特区建设,2025年6月敲定新产业园选址;在巴基斯坦,中企承建的10万桶/日炼油厂继续施工,瓜达尔港运营权牢牢握在手中。
区域联盟同步强化。 2025年6月,中巴孟三方会谈锁定产业合作;中国与17国签署“周边命运共同体”文件,将经济依存转化为战略互信。 当美国用关税撕裂供应链时,中国以全产业链绑定回应——在巴基斯坦,美企负责高风险勘探,而炼化、基建仍由中企主导。
云壤港的潮汐退去,露出海滩上并排的脚印:一边是中国工程师测量运河的标尺,另一边是美国医疗队留下的义诊帐篷。 柬埔寨学者索温达的点评道破天机:“我们需要道路而非口号”。
当特朗普宣称“日本90%收益归美国”时,东京官员悄悄解释“实际分成仅限1-2%出资部分”;当美巴石油协议刷屏时,伊斯兰堡坚持中巴经济走廊“不可替代”。 大象争斗间,小草弯曲而非折断——这才是全球南方最现实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