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司马师诸葛诞,三国死士哪家强?

发布时间:2025-08-10 12:00  浏览量:1

提到三国,我们想到的都是诸侯争霸,文臣奇谋,武将征战以及美人的绕指柔。历史上知名美女,大乔小乔,甄宓,貂蝉,都是这段时间出现的。

这些元素凑到一起就已经很精彩了,但是,在波澜壮阔的三国,还有很多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比如说死士。

觉死士是个很古老的词。春秋战国混战不止,有些人为了政治理想,为了报恩,为了承诺,以身入局,抱着必死的决心完成既定目标,比如荆轲聂政等刺客,这些都是高级的死士。

秦朝一统天下后,侠以武犯禁,安稳的政治环境不需要侠客仗剑天涯,也不允许孟尝君之类的社会名流养门客。在这种情况下,死士自然也就没了生存空间。

但到了汉末三国,社会又乱了,各路诸侯为了壮大实力,增加底牌,又开始偷偷摸摸养死士。比如说,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

袁绍是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还被曹操以少胜多。后人站在上帝视角说这个人志大才疏,一把好牌打稀碎。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如果袁绍真的是草包,绝对不可能“兼四州之地”,成为公认的北方霸主。

即便袁绍后来昏招频出,多疑猜忌,青年袁绍也绝对是个能人。

虽然出身四世三公,但他是私生子,袁术就骂袁绍是家里奴仆,身份不高。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状态,袁绍特别在意自己外在形象。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过一本《英雄记》,书中说“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皆为奔走之友。”

意思是袁绍品行高洁,身边来往的都是社会知名人士。还好游侠,经常仗义疏财,帮扶弱小。因为这些好品质,很多人自发追随。

有一次袁绍回老家,身边慕名而来的车辆就有几十个。快到汝南郡时,袁绍把车辆遣散,因为汝南有一个在江湖上很有影响力的时评大师许劭。

曹操想让许劭给他说句好话,带了很多礼物前去拜访,结果吃了闭门羹。曹操不死心,第二次又去了,威逼利诱,许劭这才留下一句“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这么一个人,袁绍自然也想得到好评语,所以一点都不敢张杨。哪怕只是来到许劭居住的地界,还是自己老家所在地,袁绍都会老老实实的。

为了增加声望,袁绍还中断仕途,在家守孝六年。

还是《英雄记》中记载的,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

为了好名声,袁绍也是拼了。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守孝期间绝对不可能啥也不干。袁绍表面上在守孝,实则是韬光养晦,积攒实力,还偷偷养死士。

既然是偷偷进行,肯定得小心翼翼,防着别人。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十常侍之一的赵忠知道了。赵忠质问袁家:“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朝廷让他出来做官,他不来,却偷偷养死士,这是要干啥?

袁家四世三公,但也不敢得罪当朝大宦官,只能劝袁绍别养了,以免带来祸患。袁绍不听,就是养,和家里关系越闹越僵,最终出去工作了。

这些死士也没白养,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人推测,界桥之战,袁绍用八百先登军打败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这八百先登兵,应该很多都是死士。

袁绍用死士打赢了战争,司马家族则用死士发动政变,成功夺权。

小皇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在景初二年(238年)升职为太傅,级别很高,但没有实权。从正始八年(247年)开始,司马懿开始装病,不问政事。正始十年(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

也就是说,从司马懿升职为太傅,被架空,到发动高平陵之变,已经过去11年了,其中还有两年装病不出。

而司马懿之所以装病,就是因为曹爽不放心,对他一直心存戒备。成功装病骗过曹爽后,也并非完全自由,曹爽肯定还在监视。并且在外人眼中你病入膏肓,不能见客,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一个远离权力中枢十多年的七十岁高龄老人,即便善于隐忍,智谋无双,之前在军中颇有威望,曾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见惯了朝堂上的风风雨雨,想要发动政变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简单的一点,发动政变需要人手,司马懿在十几年前就交出兵权,还对外宣称自己生病要死了,两年多没见外人。这种情况下,谁会给他卖命呢?

这就要说到死士了。

《晋书》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这个“帝”指的是司马师,司马炎登基后把他们都追封为皇帝了。

司马师暗中养了三千死士,平时这些人就散在各处,与普通人一样。等到发动政变需要人手时,他们一朝而集,迅速占领了京城的每一处重要据点。

古代都是下一个朝代给上一个朝代写史书。晋朝之后是混乱的南北朝,没有人给他们写史书。隋朝虽然大一统了,但国祚太短,也没写。所以《晋书》是唐朝写的,当时距离晋朝已经过去四五百年了。

四五百年前的事情,如果没有明确史料,细节肯定是找不到了。所以《晋书》没有记载这三千死士都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听从司马师的命令?依靠三千人怎么夺权这些详情。

后人推断,这三千死士中的绝大多数,应该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司马懿一生,抵抗蜀汉,平定辽东,凭借在军中的威望,想要点退伍老兵为其效力是很容易的事情。

另外,司马懿一只老狐狸,即便被迫让权,也会要一些好处。曹爽给他的好处就是,同意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中护军掌管禁军,还负责武将选举。

在司马师的操作下,曾经跟随司马懿出生入死的老兵到各个部门工作,表面上看和司马懿没啥关系,关键时刻冲进武库拿起兵器,就是一支身经百战的队伍。

司马师确实是干大事的人,这些事情司马懿知道,但具体有多少人不清楚。直接冒出三千人听从指挥,司马懿都被震惊了。至于司马昭,一点风声都没听过。

由此可见,司马师的保密工作相当到位。而这三千人也成了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手里没人,计谋再精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皇帝成为傀儡,司马家晋升为无冕之王。很多人不满司马家一手遮天开始反叛,其中最著名的是淮南三叛。发动第三次叛乱的人,叫诸葛诞。

三国诸葛家族有三个人发展的特别好,他们被成为龙虎狗,分属魏蜀吴三个阵营。

诸葛亮自然是龙。吴国诸葛瑾,也是托孤大臣,有段时间还是东吴头号人物,被称为虎。曹魏诸葛诞,凭借战功被封为高平侯,转任征东大将军,被称为狗。

狗不是骂人。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说过,打猎的时候,猎狗追赶兔子有功,是功狗。但猎狗需要人指引,这个指引的人,是功人。萧何等文臣是功人,武将就是功狗。

诸葛诞被称为功狗,绝对是褒义词。淮南二叛后,诸葛诞担心司马家对自己不利,开始养死士。不久后,朝廷果然召他入朝,封为司空。

官职很大,但明显是夺兵权。如果诸葛诞入京,失去兵权,无论官职多大都是任人宰割。诸葛诞不想让自己陷入被动,这才起兵讨伐司马氏。

即便是功狗,有战场经验,但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明显不是对手。司马昭派26万人围困寿春,诸葛诞撑到弹尽粮绝,拼死突围时被杀,夷三族。

《三国志诸葛诞传》记载: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

誓死追随诸葛诞的这几百人,很多都是死士。当初诸葛诞养了几千死士,一大半都在战争中打没了。剩下这些人,只要投降就能活命,但是他们选择追随诸葛诞而去。

这些人为什么要誓死追随诸葛诞呢?大概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

《三国志诸葛诞传》记载:倾帑tǎng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诸葛诞对这些人非常好,厚养,给了足够的钱和尊重,所以他们誓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