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垂安:为孩子心灵撑起一片晴空
发布时间:2025-08-10 11:50 浏览量:1
钟垂安老师在为学生答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摄
【人物】
钟垂安,男,198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市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永州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他从教25年来,先后在8所学校任教,曾获县“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日志】今天,8月4日。当阳光从瑶乡深山的褶皱间隐去时,我和往常一样,开始记录教学笔记。下午,刚毕业的小飞来学校找我,这位留守儿童向我倾诉心中的烦郁。按照惯例,我要在笔记里复盘全过程,还有自己的反思。写了10年的教学日记,已超过170万字。里面有我的思绪、孩子的秘密,还有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心得。这些年,我辗转于这片瑶乡土地上的学校,“循规蹈矩”地教着知识,却见识到“风格迥异”的少年。但我总结,内向、多疑、敏感、戾气、脆弱……这些心理上的阴霾,是他们的通病。有人总认为,这就是农村孩子的特性。我却觉得,心理问题是不分“城市”或“农村”的。当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被放在“人和人”的大环境下,都会焦虑于学业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那么我想,这些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更容易缺少来自父母、旁人的关注,他们对爱、陪伴、理解的渴望更加浓烈。而这份“渴望”,往往会成为枷锁。他们总会因为迎合世俗,或对抗世界,而扭曲自己。2015年,我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号召,着手钻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初我想得很简单,这份工作无非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没想到,孩子们根本不买账。“钟老师,您下一句要说什么我都猜到了”“这种‘心灵鸡汤’我可是听得太多了”——很多孩子的反应时常令我的怒火无处安放。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写教学笔记。起初每次写,我都会带着情绪。一字一句间,我也开始沉淀和反思自己。“如果说做心理健康教育好比带着孩子们晒太阳,那我们就得学会和他们看见并感受同一个太阳。”这是我教学笔记中的一句,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心境了。此后每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都要设置话题。低年级关注学习习惯培养,中年级侧重认识自我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高年级则聚焦自我发展、青春期教育等。每一堂课,我让他们畅所欲言,孩子们都挺喜欢。在“大笑”或“沉默”间,大家渐渐有了共鸣。但我更聚焦的是“观察”和“关注”。尤其留意那些行为或言语比较异常的孩子,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找他们谈心。当这些孩子忽然发现有人居然对自己的“异常”有所察觉时,他们会慢慢放下心里的防备,也愿意把自己的心思说给你听。后来,我还梳理了此前参加心理学培训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如果我们能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法和节奏。比如,心理学上所讲的“习得性无助”。这特别契合有些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他们在常年缺乏家庭关爱后,便会用极端方式想方设法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当我们清楚这个心理学知识,我们就可以用“好孩子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南风效应”去攻克。比如我们可以在科学且合理的范围内对其进行表扬、夸赞,给予其信心,让他渐渐明白自己其实是有价值的。说回小飞吧。家中老人根本管不住他,当年他是既喜欢挑事打架,又抢低年级孩子零花钱的“大哥大”,大家都躲着他。有一次,他又欺负同学,弄得教室里鸡飞狗跳,很多人来告状。“随你们怎么说我,我反正就是这个不争气的样子呗。”面对我和另一位心理老师,他一脸轻蔑。“我那天发现你球打得挺好的嘛!你上初中后要不要发展体育?”“同学都蛮怕你,不如你负责帮老师管午休?”我们这个“打法”,把他弄得有点懵,脖子都红了。可从那以后,很多人都逐渐发现,他好像真的在改变。其实,面对“小飞们”,我们用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做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目的是“预防”,帮助孩子在越小的时候学会处理情绪、健全人格,他们今后才有抵御更大压力的底气,和塑造自己的能力。去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钟垂安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了。我们开展讲座、培训、个体辅导、课题研究等,将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浸润于这片沃土,让更多孩子成长在心灵的晴空之下。《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于今年颁布,更是激励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老师,引导孩子努力感受“爱自己”;也用更科学的方法教他们克服困难、跨越距离,从而实现“新愿望”。今天,我还去山里走了走。阳光铺在茂密的植被上,映出不均匀的斑驳,也很好看。是啊!今后这些孩子不必个个耀眼,倘若他们都能像这坚韧的绿植一样向阳生长,就是独一无二的好风光。(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