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猜想:曹雪芹的“凸碧”山庄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中的“To be”
发布时间:2025-08-10 12:53 浏览量:1
【ph红楼研究系列】第28期,20250810,ph
曹雪芹给大观园中的一处建在山脊上的厅堂起名叫“凸碧”,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曹雪芹之前的中文历史上应该没有过这两个字的组合,这是曹雪芹自己创的一个词(就像他为林黛玉创造了“薄面含嗔”这个词一样等等)。
但是曹雪芹为什么会想到“凸碧”这么一个奇怪的汉字组合呢?我认为任何一个中国人想破天也不太可能把这两个汉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所以,我一直高度怀疑:曹雪芹的这个“凸碧”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中的“To be”。
虽然据历史记载,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正式翻译进中国是曹雪芹死后七八十年的事,但是这不能否定一个可能性: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西方来华的传教士把莎士比亚的这句经典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带到了中国,被敏锐的文学天才曹雪芹捕捉到。
莎士比亚(1564-1616)比曹雪芹早出生一百五十多年,他死后整整一百年曹雪芹才出生。曹雪芹生活的时候,莎士比亚早已经是西方最著名的文化人物,来华的传教士们偶尔说出莎士比亚的名言,这是很有可能的,何况,清朝时来华的西方人不仅有传教士。
而莎士比亚的这句“To be or not to be”,探讨的是“去生还是去死”的问题,是一个具有禅意、诗性、哲学性的根本问题,如果被洞明世事人生的曹雪芹听到,他一定会立即喜欢上这句话,这句深邃而优美的话。并且会理所当然地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而曹雪芹是在第75回,也就是在写到贾府衰败时才引入“凸碧山庄”,更在第76回的题目里用了“凸碧堂”做标题,用它来表示衰败开始的隐喻,沙氏“To be”的意味可以说是相当强烈了。
所以,我认为曹雪芹的“凸碧”就是来自莎士比亚的“To be”。而正因为有了这个“凸碧”,他才又设计了一个“凹晶”,那是顺水推舟的事。同时用“凹晶”掩盖一下“凸碧”的突兀性,以及它真正的出处。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凸碧”“To be”就是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一个交集,一个美谈了。
我愿意相信是这样。
ph之“红楼研究”系列
1.红学研究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
2.贾宝玉的大名到底叫什么?
3.高鹗不懂红楼,世人难解雪芹
4.《红楼梦》是千古杰作,高鹗是千古罪人
5.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最大功能
6.曹雪芹vs乾隆:《红楼梦》vs《四库全书》
7.蒋勋、白先勇、王蒙都是根本没有读懂《红楼梦》的典型
8.刘姥姥随口编的“茗玉”其实就是在隐喻“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