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女娲是一只蛙,三皇五帝,都是牛鬼蛇神

发布时间:2025-08-10 12:51  浏览量:1

莫大师靠丑化母亲赢得了诺奖,而易大师,却靠一部荒诞不经、阴阳怪气嘲讽自己祖宗的中华史,登上了奇书排行榜。

从写作手法和个人倾向来看,二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难不成易老师,也想得个诺贝尔“史学奖”?

把女娲描绘成一只蛙,把伏羲称作“蛇头”,“做饭的”,就连万世敬仰的三皇五帝,在他眼里都成了“牛鬼蛇神”,还说这些上古神话都是“胡乱编造的结果”,这种轻蔑嘲讽的语调和阴阳怪气的文风,不仅超出了正常的学术解构范畴,更是对中华始祖的极大冒犯。

中国民族历来有崇拜祖先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易大师不是不知道,但他不知犯了哪根神经,把调侃、挖苦祖宗当成了炫耀其文笔的手段,这也就是在中国,若在西方,在伊斯兰世界,不把他送上绞刑架,都不足以平民愤。

更让人愤怒的是,他将我们的创世神女娲,不但污称为“一只蛙”,还说女娲源自于夏娃,夏娃才是人类的第一个女人,女娲不过是夏娃的文化变体,甚至“做媒还需西方神批准”,而依据竟然是“读音接近”和“心灵的共通”,真是千古奇闻。

但凡有点历史知识和熟悉神话传说的人都知道,女娲的传说诞生于距今约8000—2万年前(两种说法),而夏娃的传说最远不过是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明。易大师如此张冠李戴,把中华神话强行嫁接在西方体系之下,不仅是对中华先祖的贬低,对中华文明的降维打击,更有故意引导中国人民信仰西方夏娃之嫌,许多学者认为,这的确是一种叩首西方,向西方中心论纳投名状的行为,令人不齿。

对于正史的撰写,尤其涉及到中华民族先祖的描述,本应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可他倒好,在《中华史—祖先》一书中,轻蔑、调侃、挖苦、嘲讽等带有负面色彩的语气随处可见,例如在写到伏羲时,他说:

“哈哈,原来伏羲这蛇头,是个做饭的”;

伏羲的卓越贡献就是请神吃饭。”

“妙哉伏羲!他还真是伏蛇,只不过披着羊皮。

对于黄帝,他这样写到: “好一个人五人六的排场,难怪他叫黄帝了。”

“黄帝的母亲,完全有可能作为战俘又因为美貌而被收房,成了少典酋长的通房大丫头。”

这样的描写比比皆是,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这种将神话研究戏谑化,并且带有明显挖苦语气的行为,不但容易让读者感到冒犯,更削弱了文化讨论本身的严肃性。

有易粉为其辩解,说易老师这种论述是为了打破传统叙事,剥去传说本身的神秘色彩,还原早期的真实面貌,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书中轻蔑的语调和西方中心倾向,已然构成了对中华先祖符号的严重冒犯。而严肃的学术批判,更应避免价值贬损式的标签,且需在证据链(尤其是时间线)上经得起推敲。如果目标是为中华文明“祛魅”,则更应立足本土史料的构建,而不是以西方神话为标尺而强行嫁接。而这种将西方宗教叙事凌驾于中国神话之上的言论,不仅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侵略。

文化溯源需要敬畏心。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伏羲女娲等形象更承载着民族认同,对其重构不是不能大胆,但对正史的表述需有分寸,尤其在涉及族群认同时。

所谓的学术创新,更不应该以撕裂文化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极易陷入轻佻和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