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看,原来他们这群人才是真正的能为全红婵兜底的人

发布时间:2025-08-09 22:15  浏览量:1

成长的烦恼,先从身体开始。全红婵的身体好像不听话了,不是那种小病小痛,是实实在在的长高了,长了快10厘米。体重也跟着上去了。这对一个普通女孩来说是好事,对她?意味着跳台上的感觉,全变了。所有动作的角度、力量、时机,都需要重新校准,一点一点地找回来。

坏事情好像喜欢凑在一起。身体在变化,以前训练时留下的那些老伤也跟着出来捣乱,这里疼,那里不舒服。好像身体里住了两个小人,一个想往上跳,一个却在拼命往下拽。这种感觉,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种看不见的对抗,日复一日,磨人得很…是不是很辛苦?

这种推倒重来,不只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关口或许更难过。过去闭着眼睛都能跳好的动作,现在却感觉陌生,甚至会失败。自信心这个东西,就是这么被一点点磨掉的。每天的训练,都像是在和过去的那个完美的自己打架。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她身边的人给她造了一个“壳”。广东省队把她保护得很好。外面风大雨大,媒体想来采访,商家想找她搞宣传…队里几乎都挡了回去。没有密集的采访,没有频繁的商业活动,什么都没有。就是一扇关上的门,门里是训练馆,是水池,是她和她的跳台,安安静-静地练。

为什么要把她“关”起来练?因为外面的世界太吵了。鲜花、掌声、商业价值…这些东西听起来很好,但对一个正在埋头爬坡的运动员来说,都是干扰。技术上的问题,只能在训练馆里解决;状态的起伏,只能靠一次次入水来调整。关上门,是为了让她能听见水的声音,也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

那个又当爹又当教练的人

何威仪教练的假期就这样没了。本来有自己的安排,但全红婵回来了,他就必须陪着。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看看就行,是守在场馆外面,一天又一天。这种陪伴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自费花钱带她去北京训练,消耗的是钱和时间。现在是放下自己所有的安排,陪她重新抠动作,磨细节,消耗的是时间和心力。

他或许知道,现在的全红婵需要什么。不是夸奖,也不是催促。是耐心,是时间,是有人在她跳失误以后,平静地告诉她——“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每一个动作都要拆开,揉碎了,再重新组合。这个过程很枯燥,也很折磨人。教练的角色,这时候更像一个工匠,陪着她打磨一件曾经完美、现在却出现细微裂痕的珍贵器物。

两个人之间的信任,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里重新建立起来的。全红婵相信他,相信他能把自己从这个泥潭里拉出来。何威仪也相信她,相信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在。这种信任,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是靠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入水练出来的。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彼此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镜头拉回到一年前的巴黎。水上运动中心。女子10米台决赛第四跳,全红婵站在高台上,下面是蓝得发亮的池水。她要跳的是207C,一个对她来说难度和熟练度并存的动作。可那是奥运决赛啊…她起跳,翻腾,身体打开,然后像一根针一样扎进水里。一瞬间,整个场馆好像没人呼吸了,就那么静了几秒钟。

然后,裁判席那边的电子显示屏开始亮起。不是一个,是接连好几个。上面是清一色的数字“10”。满分。这些分数亮起来,冠军的归属就没什么悬念了。这是对她那一跳的直接肯定,也是对她所有艰苦训练的最终回答!水花压得很好,分数也给得干脆。

总分425。60分。她卫冕了这个项目的冠军。

她成为继伏明霞、陈若琳之后,第三个做到这件事的运动员。那年她17岁,也成了奥运会历史上一个年轻的三金得主。

冠军到手了。她从水里出来,没有激动地哭,也没有大声地喊。只是默默走到场边,对着镜头,突然做了一个有点搞怪的、调皮的姿势。那个瞬间,她不是什么纪录创造者,就是一个赢了比赛后很高兴的小女孩。所有的喜悦,开心,激动…好像都放在那个简单的、出人意料的动作里了,一下就全部释放出来了。

不敢打电话的妈妈

在遥远的家里,全红婵的妈妈也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记者问她想不想女儿,她说话的声音很实在,眼角带着藏不住的牵挂,嘴角却挂着理解的笑,她说:“哪个父母不想孩子?”。一句话说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可她接下来的一句话更让人心里一酸——“不敢主动打电话,怕打扰她训练”。

一句“不敢打”,里面有多少克制和心疼?电话拨过去,可能就是短短的几分钟,但也许会影响女儿一整天的训练心情,打乱她的专注和节奏。妈妈的爱,就是这样——我那么想你,但我更希望你安心。这种爱,是远远地看着,是默默地担心,是把所有的话都吞进肚子里,只为了让她能没有负担地走下去。

父亲也是一样。面对镜头,话不多,但眼神里的东西和妻子是一样的,复杂又纯粹。这个家庭给了全红婵一个很稳固的后方。他们不懂那些复杂的跳水技术,也不懂奥运冠军意味着多大的商业价值。他们只知道,那是他们的女儿,她在外面一定很辛苦,他们能做的,就是不给她添乱,让她知道,家永远都在这里。

所以你看啊,全红婵背后是这样一群人。又当爹又当教练的何威仪,用整个团队给她建起保护壳的广东省队,还有那个连电话都不敢打、默默想念的妈妈。他们做的事情都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让她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就是她的底气,是她万一摔倒时可以放心向后倒下去的那张安全网。

这种“托举”,不是把她捧上天,让她飘在空中。恰恰相反,是尽全力把她拉回到地面。拉回到那个只想跳好每一次、最单纯的状态里。当外面所有人都把她当成一个符号,一个传奇的时候,这群人坚持把她当回一个需要帮助、需要时间、会疼会累的小女孩。这,才是她能重新开始的最大底气。

那场在家门口的比赛

现在,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所有的保护,都指向一个地方——粤港澳大湾区。下一届全运会就要在这里办了,她算是半个东道主。在家门口比赛,那种感觉总归是不一样的吧?这不只是一个新的目标,也是对过去这一年多所有挣扎和坚持的一次检验。

那一刻,当她再次站上高台,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场景?过去的光环很耀眼,现在的挑战很现实。背后托举她的那些人,都在默默地看着,期待着。期待她在熟悉的乡音和鼓舞声中,再次一鸣惊人,再次展现出那种让全场屏息的魔力。那种属于全红婵的,独一无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