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2025年桥西区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风采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0 17:29 浏览量:1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2025年桥西区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风采纪实
河北大学法学院 冯锦铄
实践单位:桥西区人民法院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大学生,为深化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法律务实操作结合起来,感受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运行,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暑假期间,我报名参加了2025年大学生“返家乡”践学活动,在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速裁团队实习践学,见证了速裁机制如何让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
小案件里的大智慧
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多件民事速裁案件的辅助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借贷、物业纠纷背后,都凝结着法官们的专业智慧,团队对于案件的情况充分讨论,既保证了审判质量,又大大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在践学期间,从最初的文书送达、卷宗整理,到后来的庭前调解记录、裁判文书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在核对物业费纠纷证据时,我发现了一处金额计算错误并及时反馈,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司法工作“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法院践学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速裁机制快速、高效处理简单案件是为了解放司法资源,减轻当事人的诉累,让真正复杂或疑难的案件得到更充分的审理。在这个机制中,法官和书记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他们不仅要处理数量庞大的案件,还要保持对每一个案件的准确判断和认真对待,不厌其烦地指导当事人补充材料,速裁团队的各位领导用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更加务实的理解。
坚定法律职业信仰
这段践学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法院不仅是一个裁判争议的地方,更是社会矛盾集中展示与化解的重要平台,法律职业需要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速裁虽然是简案程序,但处理的却是老百姓生活里最真实、最具体的矛盾,桥西法院速裁团队的工作实践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理念,我将以此次践学为起点,继续学习,坚定投身法律事业的信念,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砥砺前行。
宁夏大学 宋若欣
实践单位:桥西区计划生育协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暑假我有幸通过"桥西区大学生返家乡"活动,来到桥西区计划生育协会进行实 践锻炼,让理论所学在实践中扎根生长。在这一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档案、打印文件和资料归档。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长。
在服务中成长
在桥西区计生协,基层工作的烟火气与温度,深深滋养着我的青春。在与同事共同工作中,我看到他们带着热忱与专注,为计生家庭耐心解疑、开展健康帮扶,在日常琐事中传递关怀,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质朴真谛。这份坚守让我明白,基层服务的价值,源于对责任的主动扛起,对群众需求的用心回应。身处基层一线,每一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都是将誓言融入实践,在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守护民生的细微处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
于细微处见担当
在桥西区计生协的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温度与重量。从整理一摞摞档案时的专注投入,到复印每一份政策文件时的小心翼翼,再到归档资料时的精益求精,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教会我:真正的青春价值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化作指尖的温度。想到自己整理的档案帮助工作人员快速解决群众诉求,复印的政策文件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我逐渐懂得了基层工作的真谛——既要怀揣持续的工作热忱,更要保持一丝不苟的细致,这种工作作风的培养,远比具体的技能掌握更为珍贵。
这段经历让我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学会了用专业态度对待每项任务,用系统思维优化工作流程,用责任意识守护群众利益。带着这份收获,我将继续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燕京理工学院 王奕博
实践单位:桥西区应急管理局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大学在读的我,怀揣着对社会职场的好奇与探索欲,在这个暑期踏入桥西区应急管理局,从办公室做基础工作参与实践。期望在整理文件资料、协助行政事务的过程中,触摸基层工作的温度,让青春在服务与成长中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
体悟使命:岗位的责任分量
初到桥西区应急管理局办公室,本以为工作只是简单的文件整理,却很快发现这份工作的 “不简单”。应急管理工作关乎区域安全稳定,办公室作为信息枢纽,文件资料是传递工作指令、记录安全动态的重要载体。
作为共青团员,我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份文件、每一页资料,都承载着守护安全的责任。看到同事们为保障应急工作高效运转,严谨处理各类事务,我深刻意识到,岗位虽看似平凡,却是应急管理工作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让我对 “青春担当” 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 从细微处坚守,就是对使命的回应。
以行践知:在文件堆里锤炼成长
实践期间,我的核心工作围绕文件资料展开:分类整理应急管理相关档案,从安全生产报表到应急预案文件,逐份编号、归档;协助梳理局内工作文件,按照保密级别、业务类别有序归类;参与数字化档案建设,学习扫描、录入、检索等技能,让 “沉睡” 的纸质资料 “活” 起来……
看似重复的工作,实则充满学问。整理文件时,要精准把握内容逻辑,才能让后续查阅高效便捷;录入信息时,一个数字、一个标点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工作判断,这让我养成了 “反复核对、严谨细致” 的习惯。
过程中,我也暴露了对专业知识的欠缺 —— 面对应急管理专业文件,理解内容、提炼要点的能力不足。于是,我主动向同事请教,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应急管理基础法规与业务知识,尝试给文件写 “内容摘要”,在 “整理 + 学习” 的循环里,慢慢补上 “专业课”。
这份实践让我明白:工作是青春成长的 “练兵场”,在整理文件的过程中,锻炼的不仅是耐心与细心,更是学习能力与服务意识,让我从 “职场新手” 逐步向 “合格职员”靠近。
青春作答:让平凡岗位闪光
这段在办公室的实践经历,让我读懂 “平凡与伟大” 的关系: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每个岗位的默默付出。作为共青团员,我们的青春,不必追求 “轰轰烈烈”,把平凡岗位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实践里收获的严谨与成长,继续以青春之名,扎根细微处、服务大事业。让 “认真整理每一份文件,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 的态度,成为青春前行的动力 —— 因为,新时代的青春力量,本就该在坚守平凡、创造价值的路上,熠熠生辉!
河北经贸大学 王乐怡
实践单位:桥西区振头街道办事处
为响应团中央“返家乡”实践号召,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暑假期间,我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街道办事处劳动监察科进行了社会实践。这里是基层劳动保障的“前哨站”,用工监督、农民工维权、欠薪调解的每一项职责,都像一根纽带,一头系着政策的温度,一头连着万千劳动者的生计。这段时光,让我从校园的窗棂探身,真切触碰到了基层工作的肌理。
初悟民生:从“纸上”到“脚下”的认知
刚到科室时,我对“劳动监察”的理解还停留在政策条文里。直到看见前辈们为了一笔拖欠的工资,反复联系企业、协调部门,甚至牺牲午休时间接待来访群众,才懂这四个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基层工作者手里攥着的,是无数家庭的期盼。这种从“抽象职责”到“具体温暖”的感知,让我对“服务基层”有了远超书本的深刻体会。
躬身实干:在工作里照见不足
实践中,我跟着前辈参与了两项核心工作:接听维权热线与整理案件资料,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接听电话时,需要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农民工的诉求,准确记录案件的关键信息。每一通电话背后都可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计,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去对待。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科室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案件处理延误。在这段实践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在科室前辈的感染与指导下,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学习着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如何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
如今回望,这段实践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坐标。它让我懂得青年学子的责任不仅在书本,更在脚下的土地。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学习,让青春的底气扎根在专业的土壤里,用脚步丈量民生的细节,让青春的温度贴近群众的需求,基层的土壤需要年轻的根系,我愿做其中一束,向下生长,向上发光,用少年意气,为这片土地添几分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