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籍作家燕力携在深创作作品对话南翔,解码乡土文学新可能
发布时间:2025-08-10 19:04 浏览量: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吉
8月8日晚八点,深圳晚八点文化沙龙迎来一场特殊的文学对话——湖北籍作家燕力带着他在深圳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金竹园》,与深圳大学南翔教授展开深度对谈。这部扎根鄂西乡土的 28 万字力作,因诞生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创作背景,意外成为探讨“深圳为何能孕育乡土文学”的鲜活样本。
移民城市的乡土回望
“在深圳的两年创作,像站在时代瞭望塔上回望故乡。”燕力坦言,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他在深圳完成了这部横跨六十年的乡村史诗。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家园记忆”与“异乡视角”,反而让他更清晰地梳理出鄂西金竹园的村落肌理。“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遇到太多的老乡,非常亲切”,燕力表示,在深圳创作既高效又充满温情。
《金竹园》巧妙运用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像“大爷嘎(丈夫)”“堂客(妻子)”“礓嚓子(石阶路)”这类方言的融入,让小说充满了张力。“陌生化”的特质方言,宛如鄂西山区的活化石,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小说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又暗含着现代城市视角下的历史纵深。当鄂西的银大路遇上深圳的深南大道,前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负重前行,后者映射着现代中国的高速迭代,在深圳回望乡土,给了这座移民城市更多的根系。
多元土壤催生文学新生态
对谈中,“深圳诞生乡土文学”成为热议焦点。燕力以自身经历给出肯定答案:“这座城市聚集了千万个异乡人,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与回望,本身就是乡土文学的富矿。他们往返于深圳与家乡之间,对于故土的集体性记忆的打捞,孕育出独特的文学生态。”《金竹园》带着现代性的审视与追问和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的思考,以鄂西金竹园村民生活轨迹为主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通过讲述张全祚与洋贵姐、吴发金,龙德香与智夫子、谭德厚的无奈、艰辛、如歌如泣的爱情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金竹园村民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憨厚的特征,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小说中大胆直击 “ 重男轻女”的千年顽疾、批判锋芒更指向“一大二公”的荒诞思潮。
跨时空对话激活文化共鸣
活动现场,百余位来自不同地域的深圳读者,围绕 “银大路象征的命运选择”“洋贵姐身上的女性力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一位湖北籍白领读者表示:“在深圳读《金竹园》,仿佛同时触摸着两个故乡——小说里的鄂西山村与现实中的移民城市,都写满了中国人对‘根’的坚守与对‘变’的渴望。”
据悉,这部在深圳创作、聚焦鄂西的作品,自2025年5月在《湖北日报》连载以来,已引发多地读者共鸣。此次深圳对谈中,燕力特别分享了“粘在土地上的女人”这一核心意象的创作心路:“洋贵姐们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其实也是所有离乡者与精神原乡的关系”。
作为深圳晚八点系列活动的亮点场次,这场对话不仅让《金竹园》的文学价值得到深入解读,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乡土记忆遇上现代都市,当个体叙事对接时代洪流,深圳正以其独特的包容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着意想不到的养分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