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人、读者,上海书展这场全民文化盛会,你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2025-08-10 20:11 浏览量:1
上海书展是上海一道美丽的风景。它精心打造“市民文化客厅”,营造市民的书香节日,已成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在即,上海展览中心作为今年的“双主场”之一将迎来八方来客。一场盛会,“台前幕后”的作家们、出版人、活动组织方、读者们在做哪些准备,他们又有哪些难忘与期待的事?
▲《中苏友好大厦》(油画)侯宁
台前书展“劳模”连轴转 关注“海派”
陈子善老师对“百乐门静安艺文志”说,今年上海书展他有三本书发布:所著的《在文学史深处打捞》、所编《紫丁香》(叶灵凤短篇小说集)和主编的《海派》第七辑。同时,还将参加《陈蝶衣文集》第二辑、《郑逸梅日记》和《五十小物》(赵珩著)三种新书的发布,可谓连轴转。
陈子善主编的《海派》(第七辑)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与读者见面,让读者期盼已久。
《海派》丛刊记叙了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主要背景的人、事、物,涵盖往事追忆、人物研究、影像解读,以及对近现代文化现象的思考等多方面内容。
《海派》丛刊的第七辑,包含名家评论、日记书信、人物丛谈、文艺漫话、朱凤蔚研究、电影与戏剧、口述实录、外国人眼中的上海等内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海派》第七辑通过微观的个案考证与宏观的时代互证,展示海派文化在政治动荡、战争阴影与商业浪潮中的多元、流动与韧性,为理解近现代中国都市文化提供了一份鲜活而厚重的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海派》第七辑中《爱俪园全景之写真》让大众得以一窥素有“海上大观园”之称的爱俪园的全貌,也使设计师黄宗仰的名字重回公众视野。爱俪园正是如今上海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的前身。
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沈嘉禄新作《烟雨江南茶酒楼》即将在今年书展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与大众见面。
沈嘉禄向“百乐门静安艺文志”透露,《烟雨江南茶酒楼》除8月15日下午3点,在淮海中路香港三联书店有一场首发式外,还将于8月18日下午5点在上海展览中心世纪出版集团活动区举办读者见面会。
此外,他还将参加《陈蝶衣文集》第二辑的首发式、文汇笔会年度作品选集的首发式等。
《烟雨江南茶酒楼》拓展了我的美食散文的边界,这一次我将笔尖抵达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这些省份的美食与上海有着历史渊源,从两者互动过程中可以体察上海城市精神的特质。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教授作序,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陆康先生为此书题写了书名。
我和出版社老师一起设计了一本拍纸簿——《十二月时令家常菜单》,每月一页,每页推荐近50种家常菜,希望给稍有经验的读者一点点建议,去菜场超市买菜的话,可以撕一页带上,按图索骥,不用太烦心了。买一本书,就可获赠一册拍纸簿,免却你“今天吃什么”之类的烦恼。
坦率说,本人不是厨师,只是个对美食怀有热情、并交了许多食神朋友的写作者,写美食文章是砚池余墨,下厨执爨是休息,逛菜场也是我观察社会,打量世相的机会。
我写美食文章,重点放在探究人与自然、食物的关系,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所以我花两天时间就罗列了将近500道家常菜。我并非闭门造车,菜单上的每道菜,我基本上都亲手做过。不时不食,是我遵循的原则。
始终与广大读者站在一起,是我写作生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持久的动力。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
《不屈的手指》等作品新书首发
作家简平今年书展期间有六场活动,不仅有他追忆抗战历史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新书分享会,也有根据《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改编的主题连环画《不屈的手指》的新书首发等。此外,简平还将参与由其参与编写的上海作家文化润疆散文集《大地上的喀什》、院士少年成长书系《心可以比宇宙更大》等书的首发式,以及零零后作家廖亦晨长篇小说《洪荒漫记Ⅲ昆仑虚》的新书发布对谈。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讲述了1940年和1941年之交的冬天,在上海北火车站一带流浪的孤儿们,偶然结识了一位女魔术师,她教他们学海派魔术,给穷困潦倒的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抗战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样的?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中,作家简平以独特的儿童视角,讲述了女魔术师、地下抗日组织情报员和流浪儿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合作抗日的动人故事。同时,借由此书,读者也可顺着故事的脉络开启静安地理行走、回望历史。
3月已启动活动策划
上海作协专业作家、青年作家王若虚从2014年开始参与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策划协调统筹工作。上海国际文学周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单元,创立于2011年。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部分,上海国际文学周获得了海内外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共邀请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在上海书展期间来沪,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在8月12日—8月18日举办。我们团队从每年3月遴选嘉宾,6月、7月、8月都在协调各个活动的联络。”看似只有一周的活动,其实背后是跨度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从今年遴选的嘉宾名单来看,不仅有阿来、徐则臣、孙颙等作家的新书新作分享,也有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的作家、评论家、诗人等探讨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学创见。
“我们起到的是一个协调统筹的作用,主要还是离不开上海书展办公室、场地方和各家出版社的协作。”王若虚说。
作家鱼丽是文汇出版社副编审,每年书展也是出版社编辑最忙碌的时刻——
那时,兴冲冲忙完新书首发活动(记得多时有四场),最惬意莫过于与外地赶来的书友、编辑相聚。记得有一年,一位素日只在微信上交流的北京出版社女编辑来参加书展,见面时,她细细向我讲起文洁若老师的近况,也聊起她在京做书的一些经历,那些鲜活的细节,让人至今回味新奇。
还有一年,签售结束后,请外地作者在书展附近的梅龙镇酒家小聚,那里的文化情味,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第二年,作者又来参加书展,特意提起,说这次要专门在酒家会友。
今年书展自己整理了一份活动清单,打算去赴几场心仪作者的约。时刻等着从编辑化身为读者,捧着心仪的书等签名。陈子善老师的活动、金复载老师的讲座都已备在列表上。准备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逛到友谊会堂,再转到东二馆……七天下来,收获的快乐与幸福,翻一番还不止。
▲2024年上海书展期间的上海展览中心 余儒文摄
难忘一名写作者的幸福
我是书展的常客,每年夏天都会冒着酷暑兴致勃勃地走进这个宫殿般的建筑,选购一大堆书。从2009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有幸在书展现场为读者签售自己的新书,坐在中央大厅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望着如织的人流,看着读者从中央大厅的楼梯蜿蜒排上二楼平台,手里捧着书等候签名,心里萌生满满的感动。
尤为难忘的是2018年8月17日,那天,风雨交加,但挡不住读者奔赴书展的热情。那日我走上铺着红地毯的舞台做了分享,当中央大厅两侧的大屏幕上出现我的《花园洋房的下午茶》和《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书籍的图像并伴随着我的演讲时,我的感动难以言说。那天,我还有幸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书展现场所设置的展台和年轻的媒体人对谈,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故事。美丽的上海展览中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因为它承载了我生命中许多与书有关的美好时光,并感受到作为一名写作者的幸福。
▲2024年上海书展
读者王妙瑞:欣喜上海展览中心台阶上坐满了人
首次进书展那年我53岁了,人过半百,爱书不倦。一进书展,大开眼界,人比书多,从未见过。大理石台阶上坐满了阅读的人,我小心地从“人山”拾级而上,无比感慨。
后来每年进书展,我总要注视这个“大理石台阶”现象,因为它是热爱纸质书籍的风向标。我曾担心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会对纸质书展产生冲击,然而,欣喜的是台阶上依然坐满了人,孩子们从马甲袋里取出刚买来的书,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一个男孩看书时间长了,揉了揉眼起身离开。我赶紧坐在他的位置上,屁股烘暖了的台阶,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爱书温度,也读出了从小培养大理石一般的坚硬读书精神。
▲2024年上海书展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