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治”入微丨大锅台大戏台 基层治理冒出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08-10 21:17 浏览量:1
大河网讯 青瓦白墙映绿意,大棚连片藏“金”果,戏台底下笑声扬,网格深处矛盾消……走进安阳滑县高平镇大子厢后街村,目光所及皆是景,耳畔常闻幸福声。
从“各扫门前雪”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曾“步履缓慢”的村庄,不等不靠、主动发力,蹚出了一条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振兴路,让活力与魅力扑面而来。
跻身全县集体经济强村,藏着怎样的治理智慧与实干担当?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村子,解码其逆袭背后的故事。
一“网”兜起民生事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一个村庄的崛起,往往离不开一位敢闯敢干、心系群众的“领头羊”。
“村子能有今天的变化,始于2018年王景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高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曦坦言,正是在王景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村里锚定党建引领,把精神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作为重中之重,才让村庄面貌日新月异。
上任之初,面对“各扫门前雪”的涣散局面,土生土长的王景振以网格化管理为突破口,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村里有两户人家因盖房时房界不清起了争执,王景振赶到现场,一边安抚情绪,一边组织测量,而且找到了早年埋下的石灰界印,风波很快平息。子女因照料老母亲产生纠纷,村里就发动网格员上门反复做工作,最终达成轮流照料的共识,矛盾在网格内就画上了句号。
“村子多年保持‘零上访’,靠的就是网格这张‘兜底网’。”王景振介绍,全村被精细划分为5个网格,由“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员,日常排查及时发现苗头问题,小到盖房挡光、婆媳拌嘴,大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都能在“地头儿”就地化解。
一“棚”结出致富果
解决了“人心散”,还要架起“致富棚”。
曾经,大子厢后街村以传统种植为主,村民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更是“空壳”。如何破局?一次外出学习时,王景振了解到蔬菜大棚种植的广阔前景,与“两委”干部反复研讨后,决定带领村民大胆尝试。
“带领乡亲拔掉穷根,是我打小的梦想。”王景振说,这也是他上任时对村民的承诺。
说干就干,2022年村里多方筹措1400余万元,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550亩土地,开启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很快,3栋圆拱形薄膜连栋温室、14栋20米跨度椭圆管拱棚拔地而起,配套的瓜果市场和3座冷库也相继建成。
“我们组织人员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技术,成立‘蕃茄鲜蜂’品牌,专门种植番茄、西瓜等果蔬。”王景振说,村里还成立合作社,建起高平镇高效生态果蔬产业示范园,主打“普罗旺斯”“黄玫瑰”等优质番茄品种。
为让蔬果有稳定销路,村里与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签订采购合同,打通盒马鲜生、饿了么果园等多元销售渠道,“农户+合作社+阿里巴巴”的模式让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收入超过50万,实现跨越式增长。
如今的蔬菜大棚基地,绿意盎然,鲜嫩的番茄挂满枝头,工人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脸上洋溢着喜悦。“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岁数大的人也出不了远门,如今,示范园提供了种植、采摘、包装等岗位,每人每月能挣25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姜凤玲感慨道。
一“台”唱暖百姓心
腰包鼓了,更要有精气神。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隐形纽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的发源地之一,为传承弘扬文化,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村里打造了戏曲公园和“大平调”展览馆。
“戏曲公园每周二上演豫剧、周五上演大平调,本村和周边村的乡亲都搬着板凳前来捧场,场场爆满,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王景振说。
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台下村民们看得入神。村里的戏迷王文法说:“我从小就爱听大平调,现在村里常办戏曲活动,让我们过足了戏瘾。”
一“锅”熬出共筑情
产业稳了,文化活了,如何让日子更舒心?改善村容村貌成了王景振心头的又一件大事。
改造并非易事,除了争取上级资金,王景振还带着村“两委”干部发动大伙筹资筹劳,村里自筹440万,一口气推进了雨污管网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等一连串民生工程。
最动人的是改造工程现场——村里支起几口“大锅台”,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挥汗干活,中午围着灶台同吃一锅热菜,没有干群之分,只有“一家人”的热乎劲儿。“同吃同干”不仅凝聚了人心,还省下了约180万元人工费。
“以前路坑坑洼洼的,夏天污水顺着街沟流,现在你看,柏油马路亮堂堂的,到处都是花花草草,跟住公园里似的!”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王青印眼里透着亮。
按照移风易俗的制度,村里还共建了“共享礼堂”,谁家办红白事,提前登记就能用场地,平均能省两三万元,既守人情,又刹住了铺张浪费的风气,让村庄从“面子美”到“里子美”。
一“法”绘就新蓝图
“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得有长久的章法。”王景振心里早有盘算,未来村里要扎实推行“11315”工作法,让好日子更稳、更长久。
第一个“1”,是建强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第二个“1”,是抓牢“一电一码”,依托“12345”热线和“民事直说二维码”,加上网格员的“铁脚板”,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3”指的是积分管理制度,党员、干部能通过积分制比服务,群众能通过积分兑换物资。第三个“1”,是每年开展1次“乡村光荣榜”评选表彰活动,让文明乡风吹遍全村。最后的“5”,是推动戏曲公园演出、教育基金发放、“大锅台”、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让村庄宜居暖心,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底气更足。
从织网聚心到建棚致富,从搭台铸魂到共治暖村,再到立法长远,大子厢后街村的蜕变,恰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高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曦表示,未来将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多元治理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手记
在赶往大子厢后街村的路上,路两旁大片的玉米正拔节生长,偶有几处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彼时在想,这个被当地频频称赞的村子,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直到走进村子,答案渐渐清晰:在这里,每个村民脸上的笑容都很真切——那是在家门口挣到钱的踏实,是看着村子变美的自豪,也是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笃定。
这里的蜕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件件民生实事里、一次次干群同干中,把“乡村振兴”四个字写得具体而生动。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这里只是滑县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三夏”来到滑县的田间地头,你会发现,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是村民晾晒麦子的场地,这里还是农机手的“暖心驿站”,村里会为他们提供干净、舒适的免费休息房间。
从传统村落到产业园区,在滑县,还有很多像大子厢后街村这样的村庄,以党建为笔、实干为墨,循着清晰的蓝图,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产业更旺、乡风更淳、生活更美的方向扎实迈进。而这些汇聚起来,便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气与最动人的模样。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银新玉 范昭
记者:刘高雅
视频:李思豫 刘晓明
制图:韩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