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年坚持“强省会”,“一枝独秀”的合肥,意义何在?
发布时间:2025-08-10 21:57 浏览量:1
南京一直在“挖安徽墙角”?南京似乎被安徽包围,江淮地区语言相通,往来频繁,看起来更像安徽的城市。自嘲点说,南京在江苏内部有点“憋屈”,但在安徽找到了广阔的“舞台”。
过去一直对安徽人口,消费的吸附力很强,尤其是马鞍山,滁州地区。
随着长三角发展,在上海、苏州、杭州的安徽人口已超过南京,江浙沪对安徽的〝虹吸”不断加大。
如今,合肥人口的增速也拉动了安徽人口回流。
随着合肥,芜湖等城市发展,合芜马三市连成一片,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促进了江淮城镇群的崛起。走向大融合的阶段,安徽将更有底气和实力把人才和资源留在省内,未来甚至反过来吸引江苏人才,提振安徽全省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强省会”曾是安徽破局的利剑,如今被有些人误以为是发展的枷锁—因为27%经济总量、40%的创新资源集中于合肥,其余15个地市成为了〝充电宝”,这场关于“均衡还是效率”的争议?
安徽的实践表明:强中心与多中心并非对立,而是发展阶段中的动态平衡。合肥的科创高度决定全省产业天花板,皖东的开放深度激活省域经济活力,而多中心网络则为皖北皖南注入可持续动能。
合肥的崛起堪称区域发展的典范。合肥的发展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徽的发展形象,因此安徽坚定支持合肥发展就是带动全省发展。过去二十年GDP增长26倍,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1.35万亿元,稳居全省首位。其核心动能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前瞻布局。合肥的“强中心”效应并非简单资源集聚,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溢出和产业链延伸,辐射带动全省发展。
例如合肥的量子计算实验室与芜湖的智能装备企业合作开发量子传感器;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测试平台向滁州的零部件企业开放,马鞍山郑浦港成为合肥港合作的首选,这都大大降低了全省企业的创新成本。
合肥通过 “米字型” 高铁网络(已通车合蚌、合福、商合杭等线路,在建合新、合六城际),将阜阳、宿州等皖北城市纳入 “1.5 小时经济圈”,让皖北的劳动力、农产品更便捷地对接合肥的市场和加工企业(如阜阳的蔬菜通过高铁冷链直达合肥商超,带动农户增收);合肥与芜湖、铜陵、池州共建 “皖江城市带”,通过轨道交通、高速路网形成 “1 小时通勤圈”,推动芜湖的汽车、铜陵、池州相关配套企业与合肥的新能源产业联动,拉动皖南旅游和产业经济发展。
合肥与六安,淮南共建 “合六,合淮经济走廊”,合肥的家电企业(美的、海尔)将组装环节转移至六安,淮南带动两地形成家电配套产业园;共同建设了寿蜀现代产业园、合淮合作区,共同推进了一批民生实事,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构建。长虹美菱已与六安、芜湖等区域多家零部件企业合作。
合肥的跨境电商平台向安庆、池州开放,帮助皖南的茶叶、木雕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出口,带动两地农产品出口增长 40%-50%。
提起阜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农业大市”“劳务输出大市”,殊不知,如今的阜阳,已有多项“黑科技”的加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阜合产业园是我省南北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誉为皖北“小合肥”,1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多个高精尖企业在这里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在这里汇聚。合肥阜阳合作十几载,已从当初的结对帮扶迈向“双圈”联动。
在产业领域,以合肥为引动力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供应链,形成以上海为“大脑”、苏浙皖协同的“4小时产业圈”。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近几年来在安徽持续投资。董事长王传福把安徽作为比亚迪发展的重镇,在合肥建设了一期、二期、三期整车项目,在无为、蚌埠、滁州、阜阳建设了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加大在皖产业布局力度。
无为已建成比亚迪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也是比亚迪合肥的重要供应商。共同的产业,让合肥与无为在产业链接中同频共振。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2024年汽车产量达3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168.4万辆,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即有1辆“安徽造”,出口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合肥的很多科研在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持续的可以共享省内加强合作,共促高质量发展。
例如以合肥新站高新区为代表的合肥平板显示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由安徽制造。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京东方、维信诺等合肥企业正是滁州PVC、电子级烧碱相关配套战略合作。同时池州是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合肥在半导体产业发展方面也加强了与池州的合作。
合肥加快打造“徽风皖韵游”品牌、构建贯通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安庆市七城的“旅游黄金走廊”。
事实证明,合肥强则安徽强,安徽经济从以前全国中下游省份到全国第十的进步,也正好是合肥从弱到强的过程。未来十年,若能在创新协同、生态共保、制度联动上取得突破,安徽有望从“双极驱动”迈向“全域共兴”,为区域协调发展书写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