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瓦解从针灸开始,可能出现标准化的国外“中医”风靡全球
发布时间:2025-08-10 22:05 浏览量:2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篇转发的文章《是什么民间针法,让知名三甲大医院的主任医师茅塞顿开从头学起》,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
这篇文章标题可以惊为天人,因为全是唬人之辞,如:民间针法、知名三甲大医院、主任医师茅塞顿开、从头学起。
本人不懂中医技术,但群里很多优秀的青年中医懂,有位中医老师看完这篇文章说:“不过是传统取穴+扎跳+一些运动力学的知识,就显得很高大上,就创立了调衡针法。”
一句话就把这种装逼的针灸技术真面目给揭开了。
传统中医领域各种技术在取名上最喜欢装神弄鬼,如鬼门十三针、黄帝内针、回阳九针、灵龟八法、太极九针、透天凉、九宫飞星、移星换斗、太乙神针、乾坤阴阳针等等。
这些名字听起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牛逼二字可形容,都是能起死回生、震惊宇宙级别的技术。
我记得有一位麻醉医生,转行学中医针灸,到处参加培训,最后把别人的技术拿过来拼凑下取名为靶向针灸,一举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开山立派,广收门徒。
从这些名字,你就能感觉到中医浓厚的江湖气息,刀光剑影,神棍辈出,神技唬人,一浪接一浪的。
传统中医,从来就没有脱离江湖和神棍气息,各路民间侠客戴着草帽,腰挂神针神刀,要么不出手,要么一手出就石破惊天,引得一些公立三甲中医院不学无术的博导、教授纷纷向民间大神学习和开天眼。
好在今天很多80后90后的中医不信邪了,开始正本清源了,开始回归中医的纯粹性了,开始跟民间中医划清界限了,才让人看到一丝希望。
接下来我们聊聊美国的干针,看看他是如何在脱颖而出的。
美国干针的核心理论基础源于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和David Simons的工作,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系统性地描述和定义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肌筋膜激痛点。
Travell和Simons认为,骨骼肌内存在高度敏感的点(激痛点),这些点受到压迫或针刺时会产生局部疼痛和特征性的牵涉痛,并可能引起肌肉功能障碍(如无力、僵硬)。他们将针刺(湿针,即注射少量局麻药或其他药物)作为治疗激痛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个阶段,“干针”概念尚未明确分离出来。
直到20世纪90年代 - 2000年代初, “Dry Needling”(干针)”这个术语被创造出来,用以区别于需要注射药物的“湿针”。
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APTA成为干针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他们认为干针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和运动系统知识的、评估和治疗神经肌肉骨骼疼痛的侵入性操作,属于物理治疗师执业范围内的手法治疗技能。APTA发布了立场声明、教育指南和实践标准,大力支持其成员争取干针的合法实践权。
同时,针灸师组织(如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各州针灸协会)强烈反对物理治疗师进行干针,认为干针本质上是针灸的一部分(特别是“阿是穴”或局部针刺),物理治疗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针灸理论(如经络、阴阳五行)和诊断培训,侵犯了针灸的执业范围,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阻力巨大,在APTA和州物理治疗协会的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州通过立法或监管裁决,明确允许物理治疗师在满足特定培训要求下进行干针。
目前,干针已成为美国物理治疗领域,特别是处理肌肉骨骼疼痛的物理治疗师中一种相对常见且被广泛接受的技术,超过45个州允许物理治疗师进行某种形式的干针。
在干针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中医针灸对干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多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技术层面的直接启发,也是历史背景的间接推动,同时还通过争议与对立反向塑造了干针的独立身份。
1、核心媒介的提供:干针使用的工具(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及其基本穿刺技术(如持针、进针角度、深度控制)完全继承自传统针灸。没有针灸数千年实践积累的针具制造和操作经验,干针作为一种“针刺”技术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2、“针感”经验的借鉴: 针灸强调的“得气”感(酸、麻、胀、重),在干针操作中虽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调气”,但对针体穿透组织时的手感反馈(如突破筋膜感、肌肉抵抗感)的重视,以及对患者感觉的观察,部分源于针灸实践经验的传递。
3、“以痛为输”的共鸣: 中医针灸中的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概念,即在病痛局部或相关部位出现的压痛点作为针刺位点,与干针的核心靶点——激痛点(Trigger Points) 在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局部压痛、按压引发牵涉痛)。尽管两者的理论解释截然不同(经络气血阻滞 vs. 肌筋膜功能障碍),但针灸长期积累的“哪里痛就扎哪里”的临床经验,为物理治疗师寻找和针刺肌肉敏感点提供了直观的实践参照。
4、局部针刺的简化模型:针灸治疗痛症时,常采用“近部取穴”(在疼痛部位附近选穴针刺)。干针将这种“针对局部疼痛点进行针刺”的模式剥离了复杂的经络辨证和远端配穴,简化为一种聚焦于肌肉骨骼疼痛点的直接干预技术。
5、针灸在美国的合法化为干针开辟道路。
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尼克松访华后),针灸在美国经历了从“非法巫术”到逐渐被各州立法承认为合法医疗手段的过程。这一过程:
普及了“针刺”概念: 让美国公众和医疗界认识到“用针扎身体能治病”是可行的。
建立了监管框架:各州设立了针灸执业许可和培训标准(通常要求3-4年硕士教育及考试),这为后来围绕“谁有权扎针”的争论提供了法律参照系。
创造了市场需求:针灸在疼痛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性(或感知有效性)获得一定认可,为物理治疗师寻求“基于现代医学的针刺替代方案”创造了潜在需求。
针灸师的早期实践:一些在美国执业的针灸师,本身就融合使用了基于解剖位置的针刺(类似阿是穴或肌肉针刺)和西方激痛点理论。他们的实践案例,客观上向物理治疗师等西医疗从业者展示了针刺肌肉痛点对缓解疼痛可能有效。
随着干针技术的发展以及与针灸管辖权的激烈争论,使干针的倡导者(主要是物理治疗师)更坚定地将其定位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物理治疗范围内的侵入性操作技术,而非“替代医学”或“传统疗法”,从而脱离了针灸,获得了独立的西医身份,加速标准化。
简言之:中国针灸是干针技术诞生的“母体”和历史前提,提供了工具和实践雏形;而干针则是在现代西方医学框架下,通过主动切割传统理论、拥抱科学解释、并在与针灸的激烈斗争中,最终成长为一种独立的、面向肌肉骨骼康复的物理治疗技术。 两者关系深刻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不同医疗体系之间碰撞、借鉴、冲突与再创造的过程。
干针作为独立于中国针灸之外的一套可循证的标准化技术,其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的惊人,如美国20多万的针灸师里,55%是白人针灸师。
群里有位老师说,干针开始出现神经治疗和内脏治疗的针法了。这已经真正触及中国针灸的优势领域,其技术发展速度想想让人后怕。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越来越多的青年中医学习针灸技术,首先就是要把解剖学学好,其次才是把穴位经络理论学好,这完全改变了中国针灸的学习路径。
美国干针快速发展和突破的事实告诉我们,传统中医如果继续装神弄鬼,玩障眼法和逻辑自洽,人人搞个案,人人开门立派装逼,不创造属于自己的循证路线,不积极吸收、整合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不在微观上下功夫,不以疗效数据为依据,不积极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无底线的走个性化的经验老路,不为后人学习技术铺路,无知的厚古薄今,无知的歌颂民间无证中医,无知的把中医当文化、哲学来培养脑残粉,最后的结果就是:传统中医被不断瓦解和蚕食,中医不“中”,标准化的国外“中医”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