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成功AI视频“诈骗案”,播放量超5亿!

发布时间:2025-08-10 23:59  浏览量:1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迟早会被AI骗到。

深夜,后院监控画面模糊闪烁。

几只兔子轮番跳上蹦床,活像在开午夜派对。

就这么一段8秒视频,在TikTok上疯狂收割5亿放量、2500万点赞,顺手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网友直呼可爱到心化。

“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群蹦床兔子,直到今天!”百万粉丝博主@Greg的这条评论,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但真相令人傻眼,这群兔子压根不存在。

有人反复细看,终于揪住破绽:左上角的兔子在第5秒凭空消失;两只蹦着蹦着的兔子,竟突然“融合”成了一只!

原来,这是条AI生成的视频,堪称史上最成功AI“骗局”。

兔子视频骗过全球观众,不是技术天衣无缝,而是它太懂人心。

首先,它选了个绝佳“马甲”,监控录像。

夜间监控本就不清晰:画面模糊、噪点多、拖影严重。

这些“缺点”反倒成了AI的遮羞布,掩盖了动作卡顿、物理失真等硬伤。

如果你生成的是高清视频,兔子的破绽早就暴露了。

其次,它精准踩中“流量密码”。

深夜后院、动物开派对,既生活化又带点小猎奇。

人们早已被“浣熊偷泳池”“郊狼闯花园”等真实动物meme洗脑,兔子组团蹦床?合情合理!

更狡猾的是,发布者给视频打上家庭安防品牌“@Ring”标签,暗示这是真实门铃拍到的画面,让人毫不设防。

观众反应也相当有意思。

当真相揭穿后,评论区上演集体心理剧:

从“可爱疯了!”到“等等,不对劲?”

再到“完了我要变老年人了”,最后以“但……我不怪它”收尾。

没人愤怒被骗,反倒像参与了一场“大家来找茬”的集体游戏。

破绽让传播更火爆,算法乐得疯狂推送。

AI视频已今非昔比。

两年前“威尔·史密斯吃面”视频中,面条穿嘴而过、咀嚼动作僵硬,满屏写着“我是假的”。

如今兔子蹦床却让网友争辩:“物理效果这么真实,绝不可能是AI!”

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窒息。

10天前,生成6秒视频需60秒渲染,接着45秒、30秒,现在只需15秒。

马斯克预测,3-6个月内将实现实时渲染

这意味着兔子“消失”这种穿帮镜头,很快会彻底消失。

但危险也随之而来。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Deepfake诈骗损失高达2亿美元,普通民众受害者占比34%,逼近名人政客的41%。

骗子只需你3秒语音,就能克隆出以假乱真的声音,诈骗成功率高达85%。

比如马来西亚一女子接到“老板”紧急电话,要求购买数千元充值卡。

声音和老板一模一样,她照做后才知是AI克隆音,真老板手机当时关机。

此类语音诈骗去年在马来西亚涉案超454起。

骗子用AI伪造马来西亚总理、糖王郭鹤年、航空巨头托尼·费尔南德斯等大佬视频,忽悠人参与“高回报投资”。

“女神”主动视频聊天?可能是AI换脸+变声套餐。

上海一男子被“AI女友”骗走20万,对方实为诈骗团伙用网红照片生成的虚拟形象。

骗子常盗用他人全套生活照,同一套素材能骗几十人。

黑客搭建1.5万个假冒TikTok Shop域名,用AI生成“网红促销视频”引流。

用户点进去,不是被窃取密码就是中木马,甚至被诱导用加密货币支付买空气。

其中5000个网站专门推送内置恶意软件SparkKitty的假App,能盗取手机相册里的加密货币密钥。

面对AI诈骗别慌,记住这几招能保命:

一定要仔细观察视频破绽,注意不自然的眨眼。

比如频率过低或机械感,或者皮肤像塑料般光滑,还有光影方向矛盾、口型对不上声音等。

如果视频天衣无缝,那可以找找音频破绽。

假声音常有金属回音或机械顿挫,情绪表达干巴巴,背景噪音异常干净。

接到电话听到亲人借钱,挂断后用自己的联系方式重新拨号确认,甚至可以和家人约定“密语”应对紧急情况。

兔子蹦床的爆火,本质是场心照不宣的集体狂欢,人们享受“差点被骗”的刺激,又因识破诡计而得意。

但当同类技术用于诈骗,就成了吞噬信任的黑洞。

未来战场上,防御需三管齐下,个人学会验证可疑信息、企业建立资金操作双重确认、政府加速数字水印立法。

当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别问“这是真的吗”?

要多问问“它想让我干什么”?

不管技术有多么无懈可击,最后的防火墙永远是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