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黄巢重返长安的唐僖宗,为啥反而将局势恶化到崩溃边缘了呢
发布时间:2025-08-10 20:03 浏览量:2
公元885年3月,彻底镇压黄巢起义,从富庶繁华的成都回到阔别4年之久的都城长安。年仅24岁的唐僖宗,看着城内野草丛生,狐狸野兔满街跑的荒凉景象,不禁悲从心起,更加闷闷不乐。
虽然他已经消灭强敌、重返长安。似乎接下来就是稳定局势、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励精图治,进行灾后重建的工作了。
但是,这一切,只是又一场噩梦的开始。
谁能想到?他不但龙椅还没坐热,又开始接着跑路了,还创造了两次被赶出长安的历史记录。
而且,他不但没能结束动乱,反而将刚有稳定迹象的局势恶化到崩溃的边缘。
那么,看似年轻有为的唐僖宗,到底有没有力挽狂澜、从头再来的能力和机会呢?
下面,就让爱好者与史海孤舟一起,走进《资治通鉴》。
从“历史记忆”的长河源头,去探寻、了解在公元885年重返长安之后的唐僖宗,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因为什么将好不容易维持、本就脆弱不堪的平衡局面打破?
他都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和无奈?
面对混乱、失控的局面他又是怎么挺过来的?
以及最后搞成一个烂摊子,这里面到底是他能力有问题呢?还是当时环境逼迫的历史经过吧。
说起来,唐僖宗是唐朝历史上登基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当时只有12岁。
而且,在他执政的15年里,跟黄巢就打了10年,还两次被赶出长安。可以说是悲催、郁闷到家,几乎就没享受过几天舒坦日子。
老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
可是他呢?除了拥有大唐天子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身边又有几个愿意真心帮他安抚天下、擎天保驾的文臣武将呢?
如果说,这个长在深宫里,匆忙坐上龙椅的孩子,除了陪在身边的几个宦官、侍女,面对父亲留给他、他也根本就不熟悉的满朝文武长辈时,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军国大事?也不知道该信任、依靠谁?
更别说当时的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为争权夺利而拉帮结派、互相攻击,灾情不断积攒的矛盾危机,以及朝堂之上复杂、诡异的人事关系,这些都不是他这双稚嫩的肩膀所能承担的。
所以,在面对天下不断爆发的起义,特别是黄巢起义带来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时,唐僖宗除了高举大唐天子的旗帜,号召天下共同镇压黄巢起义之外,也只能偏安成都,没做出什么有实质性的反攻行动。
不过,当他最终镇压黄巢,成功返回长安,这个24岁的青年皇帝,就要面临着如何承担安抚天下、稳定局面、重整山河的历史重任了。
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话说公元885年3月,回到长安的唐僖宗,刚翻开“军情通报”,就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本来那些借着围剿黄巢之机,趁机招兵买马、扩大地盘,开始不服朝廷管制的各路节度使就让他头疼不已;让他生气的是,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居然明目张胆继承黄巢的“衣钵”,开始自称皇帝,设置百官,公开跟朝廷叫板。
更让他感到心寒的是,现在朝廷能够号令指挥的,就仅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的几十个州,甚至还没有反贼秦宗权的地盘大。
不过,在成都待了四年的唐僖宗也没闲着。
他首先开始依靠以田令孜为首的北司宦官集团,有了自己的核心团队。
把权力全部交给他们,而对表现让他失望的满朝文武,越来越疏远,礼遇也越来越差。
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唐僖宗终于意识到兵权才是皇权稳固的基石。于是他任命田令孜为神策十军兼南牙十二卫观军容使,让他放开手脚,在四川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口气就招到五六万兵马,组成自己的嫡系部队。
虽然,兵强马壮的田令孜开始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企图完全控制唐僖宗,代管朝政。让成为“傀儡”的唐僖宗心生怨恨,经常对着身边的人痛哭流涕。
但是,现在的唐僖宗,除了依靠田令孜,还能依靠谁呢?
而且,有了这么多的兵马,军费开支可就成了最大的负担。
当时各藩镇都开始“军阀割据”,独占田租赋税,不再向朝廷进贡纳赋。朝廷周边的几个州收上来的田租赋税,入不敷出,根本就不够开销,军中对此怨声不断。
既然不能节流,那就只剩下开源这一条路了。
于是,囊中羞涩又焦头烂额的田令孜,终于将目光锁定在池盐专卖上了。
本来安邑、解县的两处池盐都是归户部盐铁使专管。后来因为战乱就落到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里,让他吃饱喝足、谁都不服,毫不费力的就能供养一支军队。
所以,“眼红”的田令孜上奏唐僖宗,请求将这两处池盐收回,要把“钱袋子”给夺回来,并由自己全权处理。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老话说:夺人钱财,就是谋人性命!
这王重荣哪里肯干呢?
双方扯来扯去,最后,拒不服从命令的王重荣,上表历数田令孜十大罪状,终于与朝廷翻脸;而田令孜则鼓动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准备联合起来将王重荣赶跑,重新瓜分地盘。
结果,王重荣联合李克用,反而将主动发起攻击的朱玫、李昌符打得大败而逃。
得知李克用的军队已经逼进京城。12月25日夜里,田令孜就带着唐僖宗惊慌失措的从长安跑去凤翔了。
此时,距离唐僖宗回到长安,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
这一下,又开始颠沛流离的唐僖宗,可真是凄惨到家了。
话说刚跑到凤翔,田令孜就想带着唐僖宗继续前往兴元,遭到唐僖宗拒绝。
但是,到了晚上,田令孜就率领军队强行将唐僖宗劫持前往宝鸡,跟随的宦官侍卫士兵仅有几百人。因为事发突然,朝廷的宰相、大臣们都不知道皇上居然又一次不辞而别了。更可笑的是,就在他们追赶唐僖宗的路途上,遭到作乱军队的打劫,连朝服都被抢光了。
看到之前牛气冲天的田令孜如此不堪一击,天下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当初与他联合的朱玫、李昌符,又开始“反戈一击”,加入李克用、王重荣阵营。
现在,留在宝鸡等待朝廷大臣赶来汇合的唐僖宗,等来的却是一场寂寞。
因为朝廷大臣看到田令孜还在唐僖宗身边“狐假虎威”,都拒绝前往。
更让唐僖宗感到气愤的是,没能率兵追上唐僖宗的朱玫,却抓获了襄王的儿子。结果恼羞成怒的朱玫,居然在凤翔逼迫朝中百官尊奉襄王暂且监管军国大事,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新朝廷的宰相。
不过,看到前方希望渺茫,后方又“改旗易帜”,知道已被全天下所不容,再跟着唐僖宗,迟早有一天会被“清君侧”的田令孜,又开始提前布局,准备全身而退了。
他先是推荐枢密使杨复恭为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代替自己掌管禁军。自己则担任西川监军使,准备随时跑路去投靠哥哥陈敬瑄。
就在连唐僖宗最信任的靠山田令孜,都开始悲观失望、束手无策的危急时刻。转机,却悄悄出现了。
先是因为“分赃不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盟友朱玫反目成仇,转头就向唐僖宗效忠。
接着,因为缺衣少粮,终于接受大臣意见的唐僖宗,派人拿着诏书去安抚王重荣,重新得到王重荣的支持。
最后,手握重兵的李克用,也发出檄文表示对唐僖宗的拥护。
得到这几位举足轻重的朝廷重臣的公开支持,动荡不安的局势才终于稳定下来。
看准时机的田令孜,也提出要去成都治病,选择先溜为妙了。
随着接替田令孜权力的杨复恭向关中传发檄文,已经众叛亲离的朱玫,很快就被自己的部下抓住并砍下了脑袋。
在长安刚成立没几天的新朝廷,被迫逃往河中的襄王,也被王重荣抓获斩首,跟随的新朝廷官员也死伤过半。
彻底解决长安的新朝廷之后,唐僖宗终于下令,革除三川都监田令孜的官职爵位,把他长期流放端州。
只不过,已经跑到成都的田令孜,根本就不理会朝廷命令,唐僖宗也拿他没辙。
虽然现在没有了田令孜的控制。但是,到达凤翔的唐僖宗还是处于孤家寡人、无依无靠的地步。
对于天下各路兵马相互残杀、争权夺利、“占山为王”的武装割据,他更是没有一点办法。
只能是“风大随风、雨大随雨”,就像一棵藤,谁兵强马壮,他就依附谁。
公元888年2月,身患重病的唐僖宗,终于从凤翔出发匆匆赶回长安。
3月,病情恶化,自知不起的他,在神策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的坚决请求下,只能放弃群臣眼里年龄大一些又有才华的弟弟吉王李保;任命另一个可以控制的弟弟寿王李杰为皇太弟,摄理军国大事。
一天后,唐僖宗在灵符殿驾崩。
这一年,被他任命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20年后成为大唐掘墓人的朱全忠(朱温),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根据史书记载:年少的唐僖宗喜欢骑马射箭、舞剑弄槊,还喜爱阴阳算学,对音律、掷色子赌博也无不精妙;常玩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一只鹅赌五十缗钱。尤其是善于击马球,曾经对伎优说:朕如果参加击球进士的考试,必定考得状元。
可以说是像北宋宋徽宗一样,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艺术家。
只可惜,这个12岁坐上龙椅的少年天子,始终找不到一个同心同德可以依附的强大管理团队。而他稚嫩的肩膀又根本挑不起大唐社稷的这副重担。
以至于最后留下一个军阀混战而无能为力的烂摊子。
这里面既有他本身没有能力、胆识的原因;更有当时大厦将倾、无力回天的深层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