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两个字彻底说清!
发布时间:2025-08-10 23:19 浏览量:1
其实王阳明很多概念都是一个意思,比如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一个意思,但是他后期觉得知行合一说法可能会引起误解,所以后面都提致良知了。
其实,致良知也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良知不太好理解。
知行合一一样如此,很容易引起误会:
很多人将知行合一理解为说到做到,理解为怎么更好完成一件事情、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这都不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词,那就更容易理解:这个词就是格物!
我们要理解格物,我们要理解儒家。
其实,无论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都是儒家的概念,儒家的范畴是什么?不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说这种话的人国学还停留在表面。
儒家是非常看重如何处理自己心性的问题,大学和中庸都是在讲心、性、修身,王阳明将这一派传下来了。
所以,王阳明的格物核心还是关于心性的问题。
王阳明有多看重格物呢?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
王阳明认为,《大学》就两个字:格物。格物是圣人的唯一功夫,而不是入门功夫。
很多认为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基础,最后平天下。
但王阳明不这样认为,王阳明认为没有前后,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格物,只不过是格物的规模更大一点。
齐天下也是格物,格更庞杂的物。
王阳明和朱熹的核心差异也在于此,朱熹认为的格物,是格外物,王阳明是格内物。
其实就是这个差异,王阳明的格物是“内”格,朱熹的格物是“外”格。
所以,阳明心学的路径是感知路径,要致良知。而朱熹理学的路径是认知路径,要格物穷理。
格物的第一层意思:格除物欲
这个物,就是事,其实是心中的倾向,有这个倾向才有这个事,比如你有孝顺的心,才有孝顺这个事。
这个事不是别人的道德绑架,而是你心中的理。
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既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
朱熹是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是去人欲、存天理。朱熹是先做加法,王阳明是先做减法。
如果我们将格理解为格式化删除,那么这个物,其实就是物欲,也就是这个事过分了或不及。
王阳明为什么说减一分人欲,多一分天理,不求日增,只求日减。
因为格物的核心是做减法,减法最重要。
这也是王阳明“纯金论”的观点,虽然尧舜、文王孔子禹汤武王伯夷伊尹,他们的事功和才力不同,也就是做加法不一样。
但他们都是纯金,都没有丝毫的杂质,所以纯度是一样,都是圣人。这个纯就是去人欲,做减法。
所以,格物最看重的是欲望的减法。
什么是欲望?
当我面对人也好,物也好,都会引起一定的反应,这个反应如果过度了,或者不及,都是欲,就是你心里的欲望。
如果刚好合适,这个反应就是良知,就是道的感知。
王阳明举了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你要看花就说花是好的、草是恶的,但你要用草,你要说草是好的。这都是因为你内心的好恶引起的,所以这是不对的。
那能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呢?
其实也可以有,但前提是你的喜好是一种天性,而不是人为,如果是人为的喜好,说明就是一种欲望。
格物,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格就是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这个格也有彻底的意思,这一点与朱熹的格物穷理的格是一个意思。
如果你这个事不是彻底正事,就说明还有闲思杂念。
其实,你做了减法,就是正事了,比如我们考试做选择题,排除了三个错误答案,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格物,格除物欲,是从减法来修行。正事,是从加法来修行。对于没有被尘世的欲望污染的人,也可以做加法入道。
这就是孟子说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如果你看到小孩掉到井里,这是一物,也就是事,然后你怎么格?你会自发调动你的恻隐之心,将这个格子归类到“仁”的范畴。
格还要去的意思,有苗来格,所以,你不仅心中有恻隐之心,还必须驱动你的行为,完成这个仁的行为。
如果,你只有心中有仁,而没有做到,说明你心中的物欲还没有完全去除。
比如,你担心万一没有救起来,被他父母索赔,或者救了会上班迟到等等,你的私欲还没有完全格除。
但如果你去做了,说明良知战胜了人欲,或者将人欲格除了。
所以,一件事,你只有做减法,你才能做加法。你只有去人欲,才能真正存天理。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你只知道不救是不对的,是个人的私念在作祟,那么也有可能你很难真正去施救。
但是,如果你真正认识到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人的可贵,生命的不易,那么你才会施救。
有些人觉得这是在唱高调,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我见过一个环保主义者,他是真不用纸巾,不喝瓶装水,永远都是自己拿一条手帕和一个保温杯。
因为这在他审美中,环境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环境。就像很多人公共场合吐痰,他也做不到,不是因为单纯的道德水平高,而是道德审美到达了这种境界。
格物的第三层意思:到达定位
格还有到达的意思,将物放在正确的格子。
这其实是说中的“性”和“诚”,要率性、要诚意,才能回归到本来的定位。
如果说格物,格除物欲是做减法,正事是做加法,那么定位就是做乘法,其实就是立志。
首先一个大的定位
人人都要向往君子和圣贤人格,虽然整体上可能做不到,但不妨碍我某时某刻或者当时当下我能做到。
这样就是王阳明说的人人皆可为圣人。
第二是小的定位
也是你的个性,率性之谓道,有人性也有个性,每个人立志做圣贤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做什么。
这就需要发现和找到自己的性格。
第三个是现实的定位
有大的格局定位和职业定位还不够,还要懂得素位而行。
就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这个意思,在这个环境,你就要在这个环境做圣人之事,核心是遵循良知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