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飞机上的后排那家人,现在该后悔了,没料到女子坚决不和解
发布时间:2025-08-10 23:27 浏览量:1
南航CZ6164航班从深圳飞往大连的这场“儿童顶座”风波,原本看似一场普通的旅途小插曲,却因一家人的一连串举动和一句“他还是孩子”的辩解,迅速演变成一场社会舆论的风暴。
直到如今,人们仍在议论:那家后排的父母,如今该多么后悔,当初为何未能管住孩子的一双脚,也未能制止自己口中的那句最刺耳的辩解。
事情发生在2025年8月7日下午,南航CZ6164航班按计划17:20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
航班运行平稳,空乘人员已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调节座椅至直立状态,整架飞机安静而有序。然而,就在飞机进入巡航状态后,一位坐在后排座位的八岁男童,开始用脚尖不停踢打前排一位年轻女乘客座椅后背。
几次轻踹之后,他的动作愈发用力,甚至踢掉了女乘客佩戴的降噪耳机。
空乘小姐见状赶来,低声劝说,提醒家长照顾孩子情绪,但对方既未制止孩子,也未向受影响的乘客道歉。
耳机遗失后,这位年轻女子再次提醒,欲索赔耳机损失时,男童母亲却一句道歉也未给,只冷冷回应:“他还是孩子,你能理解吧?”
女乘客沉默片刻,随后将这一过程录音并通过机上乘务员递交给机长。
几分钟后,机长通过机舱广播向全体机组人员说明了情况,飞机进入下降程序后,南航地面安保人员和大连机场公安分局航站楼治安派出所已备案待命。
7时59分,CZ6164航班平稳落地。就在乘客解锁安全带准备下机时,那位年轻女子与后排一家人发生了正面冲突。
视频显示,女子先是用手推了男童家长的肩膀,指责其纵容孩子不当行为,而后排父母不仅不收敛,反而上前推搡、拳打脚踢,将她围在后舱通道,一度演变为多人互殴,场面一度混乱。
多名乘客拿出手机拍摄,空乘和地面安保人员火速冲入,将双方拉开。
女子高喊“报警!立刻报警”,声音嘶哑却坚决。
随后,大连机场公安分局治安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
根据官方通报,警方当场固定机上监控视频,随后带走涉事四人(两名家长及两名年幼子女)接受调查。
民警在询问中了解到,男童从起飞后一直用脚踢前排座椅,家长全程不予制止,导致女乘客多次提醒无果。
落地后,因女乘客坚持要求道歉并补偿耳机损失,家长与之发生争执,情绪失控并升级为肢体冲突。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四人立案,预计将对成年家长处以5至10天的行政拘留,并处以罚款;若经司法鉴定女乘客构成轻伤,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南航也在当晚发布声明,对女乘客遭遇表示歉意,并称机组人员已配合警方调查,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依规处理。
大多网友谴责家长不仅纵容孩子,反而施暴无理;更有人批评,“公共空间不是你家客厅,别把规则当软肋”。“他还是孩子”四个字,成为事件的转折点和舆论的焦点。
有人指出,这句辩解表面上强调年龄因素,实则是为家长自己推卸责任寻找借口;也有人感叹,真正的教养,不是给孩子找借口,而是教他尊重他人、遵守公共规则。
按过去许多家长的惯常做法:带孩子乘车前备好画本、零食,以此安抚情绪;若孩子闹腾了就默许或在车厢连接处“放风”片刻。
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机舱环境中,这种容忍空间被大幅缩小。
飞机颠簸、座椅后方距离仅数十厘米,一脚之力便可能造成旁人耳机、背包乃至身体上的不适甚至伤害。在高铁、长途汽车等场景尚可寻求安抚空间的情境下,民航客舱对规则和秩序的要求更高,对每位乘客的安全和舒适度要求更为严格。法律亦明确规定,飞行安全高于一切,任何影响飞行安全、扰乱机舱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处罚。
依据《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旅客不得在机舱内实施危害飞行安全或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违者可被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若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还可依据《民法典》请求赔偿,或根据《刑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
“即便是‘熊孩子’,也不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豁免体’,家长必须在公共场所行使监护权,对其行为全程负责。”
她坚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和解与赔偿,坚持走法律程序。
她的律师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我们并不是要让被告亲手捧钱上门,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任何扰乱公共秩序、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都必须为之承担后果。这不仅是为自己讨回公道,也是对所有旅客安全权益的捍卫。”
这番话在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共鸣,许多人留言称:“不和解的女子,才是真正为公共利益而战。” “她的坚定,胜过千言万语的呼吁。”
中国家庭养育观念中往往存在“以爱之名放纵之实”的误区,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却忽视公共教育对社会秩序的意义。
公共空间不是任由自我中心行为横冲直撞的游乐场,它需要每个人在享受权利时,主动承担义务并尊重他人。
只有当这种社会教育深入人心,类似事件才不会一次次重演。
南航的这一起冲突,虽因孩子的踢打行为而起,但更深层次地暴露了家长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对他人权益的无视,以及对法律底线的挑战。若不以法律和社会舆论对这类行为形成震慑,“宽容”只会变成纵容,“规则”则会被当作可绕行的障碍。
公众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已为社会提供了一次深刻反思机会:当“他还是孩子”变成最刺耳的挡箭牌,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将底线留给“孩子”,等于剥夺了自己与他人平等相处的权利。
公共空间不因年龄、身份而变通,规则的公平性恰恰来自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约束力。
愿这次事件成为一道警示:在公共领域内,每个人都应先学会为规则和他人的权益负责,然后再谈尊重与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