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红大戟种苗标准化培育
发布时间:2025-08-11 03:53 浏览量:1
保山市红大戟种苗标准化培育
王 芳等
红大戟[Knoxia roxburghii(Spreng.)M.A.Rau]为茜草科,红芽大戟属草本植物。红大戟以其干燥块根入药,性味苦寒,归肺脾肾经有小毒,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等功效 。以红大戟作为原料的上市药品有多种,近年来随着临床用量大量增长,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现今云南、广西、广东等原产地红大戟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处于濒危状态,加之自然状态下红大戟种子生活力和萌芽率极低,自然散落种子发芽率不到1%,致使红大戟野生资源自然更新过程极其缓慢,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导致红大戟野生资源储存量极度减少,资源收集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限制了红大戟药材的可持续性发展 。优良种质是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开展红大戟种苗标准化培育将为保山市红大戟野生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选种选地
1.1 选 种
红大戟种子发芽率与其成熟度有关,充分发育成熟的种子发芽率可达20%~50%,发育不完全或未充分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不到5% 。红大戟种子一般在每年的7—10月成熟,选择保山市本地已通过审(认)定的红大戟良种,如滇戟2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230019号)、滇戟3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230020号)等。选择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的红大戟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待果穗变为黄褐色,种子充分老熟时用剪刀将果穗剪下装于尼龙纱网袋中,放置于阴凉处待其自然阴干后,用短木棍轻打果穗使果穗和种子分离,得到红大戟种子待播种。为保证红大戟播种后有较高的出苗率,干燥后红大戟种子储存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种子净度≥90%,发芽率>30%,千粒重≥0.45 g。
1.2 选 地
育苗地应选海拔700~1 500 m,背风、向阳,中上等肥力,地势平缓,排灌方便,前茬种植其他中药材、生荒地或撂荒3年以上的地块作为红大戟育苗地。土壤最好是土质疏松、富含丰富有机质的红壤土利于红大戟种子播种后生根出苗。
2 播前准备
2.1 种子处理
为保证红大戟播种后有较高的出苗率,预防多发性真菌性病害和促进红大戟种苗生根,播种前对红大戟种子消毒拌种。播种前按1 kg种子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09 kg和生根粉0.03 kg均匀拌种。
2.2 遮阴棚搭建
搭建遮阴棚可以一定程度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射,利于墒面保水,出苗后有利于红大戟根系生长。以竹竿作为棚架,用遮光度70%的遮阳网覆盖,按照育苗地块搭建高1.2~1.5 m大小合适的遮阴棚。
3 种苗培育及管理
3.1 露地育苗
选好育苗地块灭茬或清理干净,2—3月用小型旋耕机深翻深耕20~30 cm,结合整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 000~1 500 kg或商品有机肥500~1 000 kg。捡除残留前茬作物根茎和较大石块,充分整平后再将土壤耙细,依地形地势走向理墒,墒面宽80~100 cm、高15~20 cm,沟宽30~40 cm,长度因地制宜。1—3月播种,用细土混匀种子(细土∶种子 = 15∶1)后均匀撒播于墒面,亩用种量0.7 kg。播种后覆盖厚2~3 cm细土,并覆盖松针保水,松针厚度以盖严墒面为宜,及时浇透水。
3.2 穴盘育苗
平整压实苗床地,待摆放育苗穴盘。红大戟有明显主根,因此要用稍大稍深的育苗盘,采用深10cm、上口径6 cm、底部口径2 cm的50孔或72孔穴盘为宜。育苗基质直接采用商品育苗基质,要求符合NY/T 2118的规定。将育苗基质充分拌匀后铺满育苗穴盘,整齐成排平放于苗床地上,2个或4个穴盘摆放成一排,排与排之间预留30 cm的通道。1—3月点播种子,每穴播种10~15粒,播种结束后覆盖厚0.5~1 cm的基质并浇透水。
3.3 苗床管理
(1)水分管理。为保证红大戟出苗整齐,红大戟播种后整个育苗期要及时观察育苗地土壤和穴盘基质水分情况,适时喷灌浇水,始终保持育苗地土壤和穴盘基质湿度60%~70%。选择早上或傍晚浇水,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保证育苗地不积水,避免红大戟种苗烂根死苗。
(2)间苗补苗。红大戟种子发芽率20%~50%,为提高穴盘育苗出苗整齐度,播种后3~4周出苗后长出2~3片叶时需及时间苗和补苗,每穴留苗1株,未出苗孔穴可用间出多余的健壮及根系发达小苗补栽,栽后及时浇水以保证育苗穴盘出苗整齐。
(3)除草。育苗后期露地墒面和穴盘育苗空隙易长杂草,要及时人工除草,遵循除早除小原则,80%以上种子出苗时除去覆盖在墒面的松针,避免影响红大戟种苗生长,视情况及时除草保持育苗地清洁,拔草时要十分小心,避免带出幼苗。
(4)施肥。适时合理施肥有利于红大戟种苗更好更快生长,为后期大田移栽提供优质健壮种苗。苗期共施肥4次,3~4叶期开始施苗肥,每亩施磷酸二氢钾2 kg、尿素0.5 kg,对水750 kg喷施2次,每次间隔15~20 d。种苗5叶期后亩施复合肥(N∶P 2 O 5 ∶K 2 O = 15∶15∶15)3 kg,对水900 kg喷施2次,每次间隔20~30 d。
(5)病虫害防治。红大戟苗期多发性病害为根腐病,多发生在夏天多雨季节,发病初期近地表处根皮变黑,最后全根开始腐烂,造成地上植株枯萎死亡 。所以育苗地要及时排水避免积水。发病时及时用0.5%的氧化钙水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施苗床。红大戟根为肉质块根,容易遭受地下害虫地老虎的蚕食。可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喷施苗床防治。
(6)通风。遇高温天气时遮阴棚内气温较高,为防止红大戟种苗被高温灼伤,中午要将遮阴棚两侧遮阳网拉高离地面0.8~1 m,通风除湿3~5 h。
4 出圃及包装运输
4.1 出 圃
为保证后期大田移栽成活率,种苗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才可出圃,即苗高≥10 cm、叶片数≥4片、苗重≥5 g、苗粗≥0.5 cm。具体出圃时间由大田移栽期而定,一般5—6月适时出圃。露地育苗起苗前1 d浇透水利于起苗,取苗时用铲或锄顺序从墒面带土起苗,避免损害种苗根系和茎叶。穴盘育苗移栽时直接托住育苗盘底部将苗向上轻提,随栽随取,当天的苗当天栽完,存放时间不得超过5 d。
4.2 包装运输
露地苗起苗后对种苗分级包装,50株捆成1把,用纸箱或竹筐装框集中运输。穴盘苗直接以穴盘运输,穴盘要摆放平整,避免重物压挤损伤种苗。
5 建立育苗档案
要建立完善的育苗生产记录档案,保存2年以上。育苗档案内容包括种苗基础信息如生产者(企业)、负责人、联系方式、育苗地点、地理位置;育苗应记录种子来源、品种(良种)名称、育苗时间;育苗管理应记录施肥情况、肥料名称和用量、除草灌水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