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竹与天窗,人生如建筑丨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11 04:15 浏览量:1
1989年3月,法国巴黎,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内留影(视觉中国/图)
相关报道详见《人生如建筑:贝聿铭首个全面回顾展亮相上海》
纪念贝聿铭的大型回顾展在上海展出时,我去了三回。
说实话,一个以手稿、模型和文献为主的展览,对观众而言,是有些门槛的。我的三次观展也是循序渐进:看建筑,看人生,看“人生如建筑”。
展览定在4月26日(贝聿铭的生日)开幕,前一天媒体随策展人在整个6000立方米的“建筑”空间摩肩接踵走完全程;6月中旬采访贝聿铭三子贝礼中先生,依循他对父亲的追忆,我又细细观摩了一遍,在移步换景的“时间长廊”回望贝聿铭的传奇“人生”;7月底撰稿前,有了大量文本、影像的积累,我再次走进现场,深入贝聿铭的“心灵宫殿”……
贝聿铭喜爱竹子,他将献给父亲贝祖诒的香港中银大厦喻为节节生长的竹子,奇巧的外形结构,赋予整个建筑内在的东方魅力;在展览现场翻阅贝聿铭的本科毕业论文,他的设计就选择便于捆扎的竹材,阐释理念时他还特意引用了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晚年总结大半生“抗争”得胜的经历,贝聿铭淡然道:“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妥协,妥协就是投降。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竹,是他根植于东方的坚劲风骨。
在西方语境中,人们通常称呼他“贝”(Pei),因他别具一格的英文名I.M. Pei(全名Ieoh Ming Pei),“我”在名片中是赫然鲜明的大写。“我是贝(聿铭)”,他的名字就像一种无声宣告,预示着他的特立独行。细看贝聿铭的履历,他谦和的微笑背后,隐藏着强大的反叛性。
他在求学的三所名校屡获导师赏识,但后来的每次选择,在师长眼里都有些“离经叛道”。他的建筑生涯,更是不断突破桎梏,树立自我风格,正如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BS)为他拍摄的纪录片,标题颇有意味——“第一人称单数”。
当然,在坚守自我的同时,贝聿铭总能找到与各方沟通的语言,就像他在许多建筑杰作中打开的通透“天窗”。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因为看到了光,他将中庭原先设计的混凝土屋顶改成了玻璃天窗。无论东馆还是卢浮宫金字塔,贝聿铭都努力将最高的艺术和文化尽可能地打开,呈现给尽量多的公众。
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敞开”意识,渗透于贝氏的设计理念中。据建筑师张永和的忆文,贝聿铭当年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原先设想也是“把建筑物首层临街的两侧尽量打开,与人行便道联通”;贝聿铭设计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楼时,艺术家徐冰参与楼内创作,据他讲述,贝聿铭担心空间感太“硬”,在旋梯上方设计了“他晚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向上提升式的方形天窗,这种方形天窗或可称为‘天囱’,目前还没一个现成名词能描述贝聿铭的这种创造。”
贝聿铭的“天窗”,联动的不仅是空间。还是哈佛大学学生时,他就勇于挑战导师,以毕业设计证明建筑与历史紧密相关。随着晚年苏州和多哈的博物馆相继落成,他以此生一系列臻于化境的杰作见证了历史,并使建筑穿越历史,在过往与当下之间,建立起永恒的联结。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乃清
责编 李屾淼
- 上一篇:每日好诗|王保金:没人知道我对你的感情
- 下一篇:草原深处的平安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