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山河|八百勇士血染大青山
发布时间:2025-08-11 06:44 浏览量:1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热血山河·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重走热血抗战路,在跨越时空对话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全方位展现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精神。
一场山东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突围战,为山东保存了宝贵的革命骨干力量
八百勇士血染大青山
□本报记者 蔡可心
7月31日,在临沂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一支又一支学生队伍有序穿过广场,步入纪念馆。盛夏多雨,薄雾笼罩的大青山更显宁静肃穆,与84年前的血色寒冬形成强烈对比。
1941年,著名的大青山突围战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斗中,我军以牺牲300余人、伤500余人的惨痛代价,最终换取了6000余人的安全突围,粉碎了日军的重兵“清剿”。如今的大青山,还有一片烈士墓区,在突围战中牺牲的烈士就长眠在这方热土。
学员扛枪
涉过“突围战生死河”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内,影像、雕塑、历史老物件以及多媒体沙盘,都以不同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这段历史。讲解员韩成欣介绍,大青山突围战是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一分校学员为主体进行的一场战斗。抗大共设有14所分校,其中一分校就设立在沂蒙地区。
1941年,日、伪军集结五万余人,兵分十一路,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持续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合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奉命返回大青山地区恢复教学。同时,八路军115师准备于绿门山一带打击敌军。为保证机关安全,令非战斗人员向大青山地区转移。
30日凌晨,日、伪军五千余人对大青山地区发起“清剿”。此时,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115师、省级各群众团体等机关的六千余人,在转移途中遭遇突袭,陷入包围圈。被围人员多为非武装人员,武器装备匮乏且落后。危急关头,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果断指挥五大队和警卫连抢占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敌人。在掩护下,被围军民迅速向西突围,进入大山深处。
大青山下,黄草关河蜿蜒而过,这条河流也被誉为“突围战的生死河”。数千人的队伍奋力越过黄草关河,向塔山方向突围,最终得以脱险。周纯全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指挥,直到大部分人员都突围后,他才凭借侦察班副班长刘钢捡来的八颗手榴弹,带领最后十几名战士突出重围。
此役中,仅抗大一分校就牺牲了200余名年轻学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评价此次战斗时指出:“一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几千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这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独特意义的战功。”
时任抗大一分校训练部副部长的阎捷三,在突围中奉命率警卫连夺取并坚守突破口,保障了大批人员安全撤离。回忆起那场战斗,他表示:“虽蒙受了很大损失,但最终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包围,我绝大部分人员安全突围,保存了山东大批宝贵的革命骨干力量。因此,这是一次胜利的突围,是抗日战争中,沂蒙广大军民用生命和热血写下的又一壮丽诗篇。”
死战不退
用生命堵住敌人枪口
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一中队一区队区队长李国栋将这场突围战比喻成“一场最严格的考试”。战斗伊始,李国栋率领的队伍于蛤蟆石沟率先发现敌情,打响了突围战的第一枪。在一中队的掩护下,校部人员得以迅速转移至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李国栋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些优秀的黄河子孙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掩护突围的战斗中,五大队二中队打得异常艰苦。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余名学员坚守高地,浴血奋战。机枪手牺牲后,邱则民抱起轻机枪向敌人扫射。弹尽之际,他毅然砸毁机枪,纵身跳崖殉国,年仅26岁。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敌人激战整日,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子弹打光后,他们以枪托、石块与敌人展开肉搏。牺牲前,程克一跃而起,狠狠咬下了最前面的一名日军士兵的耳朵。他的壮举激励了其他学员,众人皆以血肉之躯与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18位勇士壮烈牺牲。
后来打扫战场时,一位老大娘指着程克的遗体说:“那个长头发的同志最有种!”
抗大一分校校部司号长齐德在突围战中英勇战斗,手指、手掌、胳膊、头部、腹部相继负伤,肠子都流了出来。然而他强忍剧痛,坚持吹响冲锋号角。战斗结束后,齐德在转运途中牺牲,那一年,他只有19岁。“他们那么年轻,大多是学生,却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堵住敌人的枪口。难以想象他们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培训室主任李梅感慨。
有许多英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向山下撤离时,隐蔽在李行沟边的三间小屋内。日军发现这二十多名女战士后,架起机枪扫射。女生队员凭借仅有的十几枚手榴弹奋起抵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屋门外数米内血水横流,屋内积血深及鞋面。清理烈士遗体时,蒙费大队大队长董振堂不得不垫上厚厚的一层沙土方能进屋。然而室内墙壁、角落遍布鲜血与碎肉,已无完整遗骸可寻。“这属于遭遇战,加之当时条件所限,许多信息已难以完整统计,相关史料也已散佚。”讲解员遗憾地说。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数百名英勇的烈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其中包括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德国共产党员及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115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等。鲜血浸染了大青山。据统计,此役中300余人英勇就义,500余人负伤。
生死与共
沂蒙精神融入血脉
细雨如织,浸润着苍翠的大青山。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专程从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赶来的韩女士,在馆内驻足良久,“来之前查阅过资料,对这段历史已有初步了解。但真正站在这里,凝视着这些实物,聆听着这些故事,我才真切感受到,信仰所迸发出的力量,竟如此坚不可摧。”
硝烟虽已散去,但军民鱼水情深的壮歌永存。战斗中,200余名伤病员被就地安置,在日、伪军反复“清剿”下安全生存。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照顾伤员,为他们送粮送饭。
大青山东麓的小布袋峪村,便是这无数感人故事的缩影。当时的小布袋峪村党支部书记刘苦妮,是一位坚毅的沂蒙母亲,她将数名受伤战士藏在家中悉心照料。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她的老伴儿马大爷宁死不屈,拒绝透露伤员下落,被日军绑在树上烧死。他们的儿子铁柱,为引开搜捕的日、伪军,主动暴露自己,最终血洒青山。
李行沟村村民戚兰陈的机智与勇敢同样令人动容。突围战中,她将儿媳、孙子藏在地窖里,随后敞开自家院门,让4名抗大学员躲进院内,换上破旧衣服,成功躲过了日寇的追击和搜查。新中国成立后,被救护的抗大学员多次重返大青山,看望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戚大娘一家人。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最后一个展区的主题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韩成欣说,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赋予了沂蒙军民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在熬过抗战最艰苦卓绝的岁月后,他们向日、伪、顽发起猛烈反攻,恢复并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在新一代沂蒙儿女心中澎湃奔涌。费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年轻工作人员潘奕帆,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他坦言:“小时候听大青山突围的故事,只觉得是遥远的历史。但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沂蒙精神就是融入我们血脉、刻进我们骨子里的力量之源。”
在多年讲解工作中,李梅的感悟也在不断加深:“我们此刻站立的大青山,正是当年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地方。虽然时空相隔,但我们脚踏的是同一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我们有义务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故事,让英雄不被遗忘。”
“大青山突围是沂蒙军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舞台上,用鲜血和生命绘就的最为英勇壮烈、扣人心弦的一幕。”费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乃军说,“特别是战斗中我广大军民表现出的舍生忘死、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山无言,忠魂不朽。纪念广场上,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耸立于此,与之遥遥相望的,是青山之上的望海楼。它的脚下,便是那首唱遍大江南北、承载着沂蒙深情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些红色坐标,就这样一片连着一片,映照着那些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记忆。
穿军装的“洋八路”
□记者 蔡可心 实习生 董诗妮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中,有一部分展陈专门铭记英勇捐躯的烈士们。其中,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汉斯·希伯。
讲解员韩成欣介绍,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群众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位外国人的遗体,遗体上弹痕累累。后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同志辨认,确认他就是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的著名记者汉斯·希伯。
希伯曾多次到中国,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敌后抗战情况的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希伯在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1941年,他来到沂蒙山区,换上当地百姓的布鞋,穿上八路军军装,被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为“洋八路”。
“希伯深入前线采访记录,他的妻子秋迪·卢森堡则在上海,负责将他撰写的稿件寄往世界各地发表。”韩成欣介绍,在当时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希伯发表的文章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我们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
汉斯·希伯(右一)在采访中。
大青山突围战发生时,希伯正跟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进入大青山北麓五道沟下端一个叫獾沟子的地方,不幸遭到日寇机枪的猛烈扫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连队根据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的指令,划分为三个小分队向西南方向突围。当时,希伯被安排在第一分队率先行动,但他不肯先行离开。等到第二分队开始突围时,希伯再次要求战斗到最后,分队长并未同意。当他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时,敌军已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希伯身边的翻译员和警卫员先后牺牲,他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向敌人射击,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44岁。
远在上海的妻子秋迪·卢森堡,一直在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直到大青山突围战结束4年后,秋迪才得知希伯牺牲的消息。1981年,年过六旬的秋迪再一次来到大青山缅怀丈夫,并从墓地前的麦地里采摘了一把麦穗。她说:“我要把它们种到德国的土地上,让沂蒙山的种子在德国生根发芽。”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培训室主任李梅感慨:“希伯是一位外国人,却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在沂蒙山的热土上拼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一位国际记者的中立视角发声,对揭露日军暴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42年7月7日,大众日报第5版刊发《悼中国人民之友希泊(伯)同志》一文,其中提到:“(希伯)到山东来一个月的工作,寄出两个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在这些著作里面,他以明敏的观察、准确而扼要地概述着各方面具体情况,他以卓越的政治理解,客观的态度,中国民族解放的立场阐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民主团结,抗战的方针及政治纲领。在他的笔下反映着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张与实践的完全一致,在这实践中的真凭实据的、伟大的成就。在这些著作里面,他说,除民主团结外,不能有其他的手段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曾发文怀念希伯,他在文章中写道:“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难,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希伯同志的英名,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与中华山河同辉。”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大众报人
□记者 蔡可心
与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斗旧址一样,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亦坐落于临沂费县薛庄镇。在这里,大众报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战火燃烧中油印报纸。
1941年冬,面对日寇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大众日报社埋藏物资,疏散人员,组成了3个精干战时新闻小组,分别执行鲁南巡视、跟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就地游击的任务。
由报社通讯部长郁永言率领的第二战时新闻小组,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转移途中,不幸陷入敌军包围圈。费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乃军在《巍巍大青山》一书中,还原了这个小组经历的惨烈战斗:“郁永言突围时中弹牺牲,他随身带的日记本已被鲜血染红。共产党员、报务主任叶凤川躲进秫秸垛内。被日寇发现后,他‘赫’地站到敌人面前,拿出身边唯一的手榴弹,毅然拉出弹弦,与敌人同归于尽。”
留守的第三战时新闻小组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游击办报。这些同志既是战斗员,也是发行员。情报小组的工人张海松在联络工作之余,将报纸读给群众听,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将大众日报称为“大报社”,并纷纷表示:“有‘大报社’在,我们就放心。”
大众日报社第三战时新闻小组编印的战时油印版第二期。
曾经担任大众日报总编辑的朱民回忆:“当我们的编辑、记者和交通员,把刚出版的一期期油印报纸,穿过敌人的包围和封锁,送到正在同敌人浴血战斗的抗日军民手中的时候,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大青山突围战的生死考验中,大众报人和当地群众血脉相连,并肩战斗。大众印书馆编辑部主任郭季田在牺牲前的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发誓地向天呼号,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大青山突围战中,共有18名大众报人壮烈牺牲。考虑到我方伤亡人数过多,不利于鼓励群众抗战积极性,当年对这场战斗并未进行新闻报道。直到1942年7月,大众日报才得以刊发一组文章,悼念在反“扫荡”中牺牲的同志,言辞深沉,催痛人心。
张乃军还提到,报社曾在沂水县朱家岭、高家巷子埋藏了部分机器,敌人闻讯后,将两村群众集中,当众烧死1人、枪杀2人,威逼群众交出机器,在场的300多名群众无一人屈服,用沉默和鲜血守护了秘密,使这批珍贵的机器得以完好保存。
老百姓为何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机器?“报纸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前线的战况,凝聚着抗战的思想与力量。即便很多老百姓并不识字,但通过口口相传,报纸上的道理和消息传遍了千家万户。共产党、八路军是为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战争中解救出来,这一点,老百姓是知道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培训室主任李梅说。
大众新闻记者 蔡可心
视频 王亚明
设计 巩晓蕾 唐亚迪
编辑 黄露玲 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