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事语文教学30年的老教师告诉我:与其跟风瞎卷课外书,不如把教材“吃透”
发布时间:2025-08-11 06:02 浏览量:1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深夜对话:老教师的肺腑之言深夜,与一位从教三十年的语文老教师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太着急了,总想着课外书读得越多越好,仿佛刷题一样追求数量。可教材里那些经过千挑万选的课文,才是语文学习的‘地基’。地基没打牢,砌再高的楼也摇摇欲坠。”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当下教育中盲目“卷课外书”的泡沫。 这位老教师坦言,自己教过无数学生,真正语文能力出众的,往往是那些将教材“吃透”的人——他们不仅考试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对文字的敏感、对文化的理解、对思想的洞察,都远远超过同龄人。而那些盲目追读热门书单的孩子,看似“博览群书”,实则浮光掠影,连课本中最基本的修辞手法都辨不清,更别提深入文本的思考了。
教材:被低估的“黄金矿脉”
我们总将教材视为“应试工具”,却忘了它凝聚着无数教育专家的智慧。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是例子,教人举一反三。”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篇课文不仅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作者的童年记忆,还被用作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经典例子。通过分析鲁迅对百草园中的动植物以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描写,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内核,不仅体现了范仲淹的博大胸襟,还与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紧密相连。这种思想教育学生要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同时,心怀天下。而《红楼梦》节选则通过其精妙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学手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运用人物对话和情节设置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些文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训练的“磨刀石”。
反观盲目跟风课外阅读的现象,许多家长和孩子陷入“量大于质”的误区。追逐网红书单、沉迷快餐文学,看似涉猎广泛,实则缺乏深度。就像老教师比喻的那样:“课外书是满桌的零食,教材是正餐。零食吃多了,正餐反而没胃口,营养自然跟不上。”
通过具体课文的例子,我们更能看清教材作为“例子”的实际应用和独特价值,这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吃透教材:一场与经典的深度对话“吃透教材”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挖掘文本深处的养分。老教师分享了他的教学方法:教《背影》时,他带学生分析朱自清如何用“蹒跚”“攀”“缩”等动词刻画父爱;学《孔乙己》时,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人物语言中解读封建社会的病态。这种“细嚼慢咽”的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阅读、如何思考。 教育家钱钟书先生主张“读书要读透,切忌贪多嚼不烂”。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设计的“思维阶梯”。比如古诗教学,不仅要理解字面含义,更要体会平仄韵律中的情感流动;文言文学习,不仅要翻译句子,更要探究古代文人如何以简练文字传达深邃思想。当学生真正“吃透”这些文本,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分数,更是解读一切文字的“密钥”。
课外阅读的真相:地基之上的风景
并非否定课外阅读的价值,但它的意义应建立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老教师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教材是语文学习的‘树干’,课外书是‘枝叶’。没有强壮的树干,枝叶再繁茂也撑不起整棵树的生机。” 他见过太多学生,课外读了很多名著,却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都漏洞百出。比如读《西游记》却分不清文言文与现代白话的区别,读《哈利波特》却写不出流畅的记叙文。这种“倒金字塔”的学习方式,看似华丽,实则脆弱。
真正的课外阅读,应是教材的延伸与补充。比如学完《骆驼祥子》,再去读老舍的其他作品,感受其独特的京味语言;学完《昆虫记》,进而探索科普文学的魅力。这样的阅读,才有方向、有深度、有收获。曾有一位学生,在深入学习了教材中的古诗词后,出于兴趣阅读了《唐诗三百首》。他不仅在考试中准确地分析了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还在班级朗诵比赛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了自己喜欢的诗作,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他说:“这种结合学习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热爱古典文学了。”
又如,一位同学在学完《海底两万里》后,进一步阅读了儒勒·凡尔纳的其他科幻作品。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还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想象力,构思出一个个奇妙的科幻故事,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他感慨道:“教材带我走进了一个知识的大门,而课外阅读则让我在这扇门后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回归本质:语文教育的初心
为何我们陷入“跟风瞎卷”的焦虑?这背后是教育功利化的阴影。分数至上、速成主义,让我们忽略了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东西——对语言的敏感、对文化的敬畏、对思想的追寻。
老教师珍藏着一本上世纪的语文教材,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批注。他说:“那时的学生没有那么多课外书,但每个人都能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他们背诵《滕王阁序》时,眼睛里是有光的。”这份对文本的虔诚与热爱,正是当下教育最稀缺的品质。
语文教育家于漪曾强调:“语文教学要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漪老师还指出,语文教育应注重“文道统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放下对“量”的执念,真正走进教材,与经典对话,与语言共振,那些滋养心灵的养分,自然会悄然生长。教材中的每一篇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教会我们语言技巧,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
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正确方向。只有回归教育本质,重视教材的深度挖掘,我们才能真正领略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中成长。
让教材成为“灯塔”
精读而非泛读:每周选择一篇教材课文,从字词解析到结构分析,从情感体悟到写作模仿,进行深度学习。
建立知识网络:用思维导图梳理教材中的文学常识、修辞手法、主题思想,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
读写结合: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后写自然观察日记,学完议论文后练习逻辑论证。
课外延伸有方向:根据教材主题拓展阅读,比如学习古诗单元后,系统阅读某位诗人的作品,或探究某类文学流派的发展。
慢下来,静下来:每天留出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静心阅读教材,让文字在心灵深处生根。
教育的本质是深耕
老教师最后送给我一句话,这句话是在我们讨论当前教育现状和学生负担时,他满脸感慨地说出的:“教育不是收割一片麦田,而是深耕一亩土地。”在浮躁的时代,与其盲目追逐课外阅读的“数量”,不如沉下心来“吃透”教材。那些被我们视为“基础”的文字,实则是滋养一生的文化血脉。
当我们真正读懂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读懂背后的文化密码,读懂文字中流淌的千年智慧,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语文的“魂”。那时的课外阅读,不再是负担,而是自由翱翔的翅膀;那时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应试工具,而是照亮人生的灯塔。
愿每一位在语文路上跋涉的学子,都能听见教材深处的声音——那是文化长河的涛声,也是自我成长的拔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