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耘的笔墨乡间,遍布大写意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09 15:40 浏览量:1
刘惠民 (1907—1999),号老耘,祖籍安徽省砀山县,1911年东徙萧县。著名书画家,徐淮奇人。曾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国画之乡萧县书画院名誉院长。擅长狂草、花鸟。知识渊博、笔墨洒脱、文气扑人。出版《老耘书法集》、《老耘书画集》。
自古奇人隐乡野!刘老耘住在黄河故道迎风口村,青砖老屋,院中几只鹌鹑踱步,而他常着一身粗布衣服,蹲在院角,喂鸟,或练几路拳脚——这是他的“三绝”(医术、书画、武功)之一。
当铺纸研墨,那执笔的手,正是练拳的手,指节粗硬,却捻笔如丝。
他的画案,便是在葡萄架下搭起的。乡间万物,皆入画中:虾蟹在纸上仿佛正爬行着,鸡鹰蹲踞,八哥伶俐,兰草竹影,无一不活。
其画笔力道,自腕底奔涌而出,墨迹透纸,线条如同铮铮铁骨,再以雄健草书题上自撰的诗句,画便更添了份活生生的气息。
他画虾,笔力功夫堪比齐白石;他画蟹,题字却道:“每欲呼朋尝鲜味,可怜一斤过百元。”市井烟火气,跃然纸上。
家乡葡萄丰收,他笔下明珠璀璨,题诗畅想:“行看醉客八千里,赢得佳誉到远方。”葡萄的甘甜,竟似通过墨香弥散开来。
他写字亦如练武,曾临遍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的行楷,又浸淫于张旭、怀素的狂草之中。
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飘逸奔放,笔势间,你似乎能听见毛笔擦过宣纸的沙沙声,力道全在筋骨中。李苦禅曾见其草书,也不禁赞叹,预言其必能出人头地。
他作画,是以书法入画的。一幅《风竹八哥图》上题道:“画鸟不似鸟,写风似有风。漫道竹与石,尽在书法中。”——石上八哥昂首而立,墨竹逆风摇曳,枝叶之间仿佛风声飒飒,枝干如草书笔走龙蛇,竹叶似撇捺飞扬。
老耘先生将草书狂放的生命力,尽数灌注于竹的筋骨、石的轮廓、风的无形之中。
后来,他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县书画院名誉院长。城里分他房子,发他工资,给他商品粮,但他终究还是“赖”在乡下老屋里。
他甘守田园,出入桑麻,以农友为伴,以谷芋为食;为人治病,写字画画,练练拳脚。老屋里的日子,于他而言,是自足的天地,是滋养笔墨的沃土。
“文革”后,时代为老人松了绑,他晚年竟以书画焕发异彩。
他学八大、石涛,笔下花鸟精练生动,意境幽深;其格调在八大之孤高与石涛之纵逸间,却滤尽董其昌的庙堂雅致,只余下老屋院中的清寂与旷达。
他笔下的一草一花,一石一鸟,简洁而宁静,内里却奔涌着乡野的生命力,如风过故道,不喧哗,自有声。
老耘先生案头那方粗石砚,注满了乡间的露水与尘土。他的画作,扎根于泥土深处,每一笔皆是桑麻气息的笔锋。
世间的许多浮名与变迁,终未能让他离开自己的土地;那些墨迹里,有泥土的厚重,有风霜的简朴,更有一种倔强——如同他笔下的风竹,逆风而动,沉默却自有千钧之力。
葡萄藤蔓之下,老耘躬耕于纸田,竟将整个乡野的呼吸,收束于一方素纸之上,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老耘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