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鸣跟耳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不能治得好?
发布时间:2025-08-10 19:21 浏览量:1
有些声音,不是外界发出的,却在你耳边挥之不去。像是蝉鸣盘旋、风扇嗡嗡作响,甚至是一股电流在脑中穿梭。
这些声音,不是幻觉,而是真真切切地困扰着不少人。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无声之声”,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角——耳鸣与脑鸣。
耳鸣,顾名思义,是耳朵里响起的声音;而脑鸣,听上去像是大脑深处被一台看不见的机器唤醒,嘶嘶作响。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以为只是年纪大了的“老毛病”,不必在意。
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它们背后的机制错综复杂,绝非“听力下降”四个字可以一言蔽之。
耳鸣的出现,在临床中并不罕见。根据《中华耳科学杂志》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超过1亿人曾经或正在经历耳鸣。而脑鸣虽然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但大量患者反馈的主观体验显示,它并非“心理作用”那么简单。
耳鸣像是门口的敲门声,而脑鸣则像是屋内的电流声,是两种不同的声源感受系统异常,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机制来看,耳鸣大多源于外周听觉系统的异常。无论是鼓膜、听小骨,还是耳蜗中的毛细胞,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大脑就会“误以为”有声音传来,进而产生幻听样的耳鸣。
而脑鸣,则更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放大,就像一个被调得过高的收音机,即使没有信号,也会嗡嗡作响。
耳鸣的常见诱因包括噪声暴露、耳部感染、耳硬化症、梅尼埃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
脑鸣则更常见于焦虑、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状态下。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牵扯着身体多个系统的健康密码,没有哪个器官可以独善其身。
许多患者发现,耳鸣或脑鸣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最为明显。那不是你的错觉,而是大脑在“静音”状态下,对异常信号的感知被无限放大。白天被环境声音覆盖时,大脑尚可“忽略”,而一旦入夜,大脑像是一位值夜班的警察,异常警觉。
耳鸣和脑鸣并非“治不好”的症状。之所以许多患者走入“治不好”的误区,是因为对其形成机制了解不清,治疗方法不对症。例如,长期耳鸣的患者如果只是单纯使用扩血管药物,忽略了听觉系统的损伤修复和心理干预,自然难以奏效。
目前临床上对于耳鸣和脑鸣的治疗,讲求综合干预。最根本的是找出病因,对因治疗。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引发的血管性耳鸣,就必须控制原发病。
如果是焦虑相关的功能性脑鸣,则需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神经调节等方式进行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耳鸣与大脑的“可塑性”有着密切关系。大脑并非静态的,它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不断重塑自身的神经网络。
当耳朵不再传递声音时,大脑会“补偿”出一个声音,这种机制被称为“中枢听觉代偿”。这也是为何很多耳聋者会出现耳鸣甚至脑鸣的原因。
声音疗法是当前较为成熟的一种干预手段。通过播放特定频率的背景音,让大脑“重新学习”识别声音,从而逐渐淡化耳鸣的存在感。
像海浪声、风铃声、雨声等自然音,都是被广泛使用的选择。不是声音能消除耳鸣,而是大脑被重新训练,不再把耳鸣当作“警报”。
中医也在治疗耳鸣脑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帝内经》早有“肾开窍于耳”之说,认为耳鸣多与肾精亏虚、肝火上扰、痰湿内蕴等有关。
因此中医常以滋阴降火、健脾益肾、化痰开窍为原则,配合针灸、耳穴压豆等方法,对功能性耳鸣脑鸣患者有良好效果。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自述“脑子里像有电在串”,常在夜间被“嗡嗡声”吵醒。多方求医无果,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精神疾病。
经检查发现,她患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睡眠障碍,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后,脑鸣逐渐减弱。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脑中有声”的人都是想象力丰富,而是大脑真的在“报警”。
耳鸣脑鸣并不是简单的“老年现象”,而是身体对一些潜在健康问题的提醒。它们像是身体的“黑匣子”,记录着系统运行的每一次异常。轻忽它,就是对身体发出的信号置若罔闻;重视它,或许能在无声处听得健康的回音。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听力下降才会耳鸣。其实不然。不少耳鸣脑鸣患者的听力检查完全正常。这说明,这类症状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失调,而非器质性损伤。功能失调,可逆;器质损伤,才真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耳鸣脑鸣未干预,会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情绪。情绪越差,症状越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何多学科联合干预成为趋势,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心理科三方合力,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
从社会角度来看,耳鸣与脑鸣的高发,反映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信息爆炸、噪声污染、睡眠剥夺、精神压力,无一不在压迫着大脑的“静音系统”。当大脑再也无法屏蔽外界杂音时,就会反向制造“内噪音”,以此呼救。
在我们的临床经验中,规律的作息、适度的放松训练、心理支持是改善脑鸣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本就处于下降阶段,若再忽视这些“耳边风”,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耳鸣与脑鸣不应被“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观念所掩盖。它们既是生理的信号灯,也是心理的晴雨表。认真倾听它们的声音,或许就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王敏,张红,赵俊. 耳鸣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4, 22(2): 120-125.
[2]李建军,侯丽. 功能性脑鸣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 28(3): 215-219.
[3]张云飞,王小波. 中医治疗耳鸣的研究综述[J]. 中医药导报, 2025, 31(7):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