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归于脾!教你4招,补脾、健脾、醒脾、升脾,脾壮才能百病消

发布时间:2025-08-11 08:47  浏览量:1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没精神,一吃凉的就肚子咕噜响,饭量不大却总感觉肚子胀,动不动就犯困、舌苔厚腻、口气重、手脚发凉、容易感冒……

去检查吧,五脏六腑都没啥大毛病,但人就是提不起劲儿。

别小看这些毛病,背后的根源可能是一个你从来没在意过的“老实器官”——脾

它不吭不响,却是身体运行的“大管家”。中医讲“百病皆由脾虚起”,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从临床上看,脾虚的人,确实容易百病缠身

在现代医学里,脾主要参与免疫调节、血液过滤等功能,听起来不太起眼。

可在中医眼里,脾主运化、统血、升清、主肌肉,简单说,吃进去的食物能不能变成气血、营养能不能运到身体各处、肌肉有没有力气、湿气能不能排出去,很大程度上都靠脾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消化差、腹泻、食少、疲倦、虚胖、水肿、月经淋漓不尽、白带多、甚至脱发、皮肤松弛……这些症状听起来杂七杂八,但都跟脾有关

就像家里的仓库出了问题,粮食进不来、也运不出去,久而久之,整个家都乱套了

很多人一听说脾虚,就开始喝薏苡仁水、吃山药、灸足三里,但用了一堆方法还是没起色,问题可能出在“脾没醒”。

就像人早上睡得迷迷糊糊,你非把早餐塞到他嘴里,他也吸收不了。醒脾,就是唤醒脾的运化功能,让它从“打瞌睡”状态恢复过来。

中医有句话叫“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早晨起床后,搓搓手、拍拍腿、按按肚脐周围的神阙穴中脘穴,再喝一杯温水,这是唤醒脾阳最简单的一步

特别是晨起喝一杯温姜水,对体寒脾虚的人来说,效果更明显。

生活中那些拖着不愿起床、早餐胡乱对付、起床后一直坐着不动的习惯,都是在“哄脾睡觉”,不醒脾,怎么健脾?

很多人脾虚的根源,并不单纯是“虚”,而是脾虚生湿,湿困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讲“湿性黏腻,如油入面”,一旦湿气缠身,你会觉得整个人像泡在水里一样沉重

脾是运化水湿的主力军。当它“干活不上劲儿”时,水湿就容易堆积在体内,表现为舌苔厚腻、四肢沉重、面部浮肿、大便不成形等。

尤其是女性,湿气一重,白带多、面部痘痘、经前乳胀等问题就来了

去湿气不是一味吃薏苡仁和红豆粥。如果你是寒湿体质,吃太多寒凉的东西反而加重脾虚。

炒薏苡仁、炒扁豆、陈皮山楂煮水,这些偏温和的东西才更适合你。真正要从根儿上解决,还得先健脾,让脾有力,自己把湿气推出去

很多人以为脾虚就是“弱”,得多吃点,越补越好。其实,脾最怕的一个字就是“撑”

吃得太多、太杂、太快,都是在给脾找麻烦。

健脾的吃法,讲究一个“少量多餐、温软易消化”。比如粥、汤、炖品、蒸菜,这些都是脾的“好朋友”。山药、莲子、芡实、扁豆、党参、茯苓等食材,脾虚的人可以常吃。

但注意,千万别一边大鱼大肉、一边吃健脾食材,那就像你一边往车里加油一边踩刹车,脾根本受不了。饮食要节制,才是对脾最好的温柔

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要让脾真正强起来,靠的不仅是吃,还要让它有“动力”。这就得从升脾阳入手。

脾喜燥恶湿,阳气一旺,它的功能才活跃。晒太阳是最简单的升阳法,坚持每天晒15分钟后背,尤其是脊柱中段的“命门”附近,能明显感觉身体暖和、精神跟着提起来

还有一种方法,不花钱,效果还好:艾灸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这些穴位一个管脾胃,一个调气血,一个化湿气,三管齐下,就像给脾装了个加油泵

当然,生活中还得避免“伤脾”的行为,比如熬夜、情绪压抑、久坐不动、冷饮当水喝,这些做多了,脾阳再好也得被熄火。

脾虚不是一两天造成的,补回来也不能急。很多人看了点健康知识,马上买一堆补脾的药,结果吃了反而上火、便秘、口干,那是因为“虚不受补”。

真正的补脾,得讲究时机、方式和节奏。比如在饭后艾灸、在睡前泡脚、在食欲好的日子适当补点黄芪或党参汤,这些都是顺势而为,不是硬塞东西给脾

尤其是一些中成药,如健脾颗粒、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虽然有一定功效,但必须根据体质使用,不能乱吃

有条件的,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做个体质评估,再决定怎么补,才不至于补错方向。

一个人如果脾好,气血就能生化充足,脸色红润、皮肤紧致、精神饱满、手脚有力,这些看起来“年轻态”的表现,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脾。

反过来,脾不好,吃得再好也白搭,就像机器没动力,原材料再多也转不动

所以,真正想要养好身体、抵抗各种小毛病,别再忽略那个“默默无闻却影响全身”的器官——脾

用对方法,慢慢调养,醒脾、健脾、补脾、升脾一步步来,你会发现,很多困扰已久的小毛病,真的在悄悄改善。

别急着追求“立竿见影”,养脾,就像养一个沉稳的老朋友,慢慢来,才是最快的路

1. 王晓晨, 李莉. 中医辨证论治脾虚证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5): 40-44.

2. 马静, 郭耿华. 脾虚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8): 25-28.

3. 陈国庆, 邹丽丽. 健脾法对脾虚泄泻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2, 14(2): 89-9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